User Icon

 /  ENG

單元1 , 單元2 , 單元8 , 主題3:互聯相依的當代世界 , 單元1.1 , 單元2.1

中學生篩查:5%頻萌死念 逾三成有情緒困擾 青協倡集中做小組治療

12-05-2025

青協督導主任馬佩雯(中)擔心精神問題低齡化現象,稱不少駐校社工提到小五及小六生面對朋友、家人期望及學業壓力,建議從小三至小四起教授紓緩情緒壓力及建立人際關係的技巧。左為青協全健綜合大樓單位主任吳裕芬,右為天主教鳴遠中學校長周黎明。(鍾林枝攝)

【明報專訊】青協中學生情緒健康篩查顯示,本學年逾三成受訪中學生備受情緒困擾,有5%(約133人)受訪學生有嚴重精神健康風險,需轉介精神科;5.3%(141人)幾乎每天萌生自殺或自殘念頭。青協督導主任馬佩雯指出,相較全港平均每7人便有一個患精神健康問題的比例更嚴重,形容令人擔心,提倡透過小組治療以同時服務多個學生。

青協前年11月至今年4月在26間中學提供情緒健康服務,以學生自填問卷方式,兩學年共篩查約4600名中學生,其中本學年31.5%受訪中學生具輕度至嚴重精神健康風險(即問卷總分達10分或以上)。28.4%學生在受訪時過去兩周內試過有幾天、一半日子或幾乎每天都有死念或想自殘(見表)。

63%經小組治療獲改善

馬佩雯稱,青協已為部分學生提供小組治療,當中62.5%學生的抑鬱情况獲改善。有學校接獲篩查結果後,經政府「三層應急機制」 轉介學生到公院精神料,當中有學生需輪候約60個星期,即逾一年。

馬說,高中生普遍對公開試等感壓力,初中生則面對適應、自身及家人期望過高等問題,舉例有初中生因未能結識朋友,上學令他感壓力而缺課。她亦稱,有中六生擔心英文成績不理想,並在考試前3個月與好友鬧翻,篩查發現有嚴重精神健康風險,當時手震、神情呆滯,有自殺念頭。她稱與校方協商後,決定先讓學生到私家精神科求診,同時輪候公院精神科,排期4至6個月期間為他安排輔導,減退自殺念頭。

半年第三層轉介73 第二層126

三層應急機制前年12月展開,將延續至今年底。教育局回覆本報,今年截至上月底,全港有11宗中小學生懷疑自殺身亡個案。醫管局回覆,去年11月30日至今年3月底,暫錄73宗透過「三層應急機制」第三層由校長轉介個案,當中緊急個案佔約7%,半緊急個案佔約56%。社署回覆,去年11月至上月底,接獲126宗學校轉介使用第二層機制,接觸校外支援網絡隊伍。

馬佩雯稱,機制下校外支援網絡隊伍可使學生情緒問題不再惡化,提倡集中資源做小組治療,透過朋輩間互相輔導,較個案形式介入成本低。

「資源永不夠」 校長冀延機制

天主教鳴遠中學校長周黎明表示,考試前後尤其6月份較多學生有情緒問題。他稱三層應急機制推出後,師生對精神健康警覺提高,但資源「夠就永遠不足夠」,學生面對的問題愈趨複雜,教師工作亦繁重,目前只能集中為訓輔教師培訓,「不能夠說單一兩次或兩三次工作坊,就會成為一個專家,也是沒有可能的事」,冀政府延續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