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登入
單元17 , 主題1:「一國兩制」下的香港 , 主題2:改革開放以來的國家
【明報專訊】由香港中文大學委託國際科研信息分析公司愛思唯爾基(Elsevier)撰寫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大灣區9+2城市的研發產出(包括出版刊物數量)從2018年逾7萬份翻倍至2022年逾14萬份,當中香港貢獻約三成左右。5年間總出版量最高的十大學府,香港佔了4間。
明報記者 陳子凌
上月中文大學發表的《香港中文大學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研究影響力和貢獻》,數據引用自愛思唯爾基旗下文摘和引文數據庫Scopus的信息。結果顯示,2018至2022年間,大灣區學府的研發產出持續增長,5年翻了一倍,而每年來自香港學府的研發產出佔比也在三成上下(表1)。
報告又指出,大灣區的研發產出錄得增幅,可歸因於區內活躍研究人員數目增加。大灣區的活躍研究人員從2018年103.7萬人,增逾倍至2022年207.8萬人,來自香港的活躍研究人員佔比也不低(表2)。
出版量前十學府 港佔4
要注意的是,雖然香港學府的研發產出和活躍研究人員在整個大灣區中貢獻不少,且年年遞增,但從每年的比例變化來看卻逐年收窄。在研發產出方面,佔比從2018年34%降至2022年26%;活躍研究人員佔比也從2018年21%收窄至2022年15%,可見這5年間,除香港以外的大灣區學府,無論是研究人員或研發產出的增速都高於香港。
論到科研相關的出版量,2018至2022年間出版量最多的是中山大學,共發表74.4萬份,而出版量最高的前10間學府當中,有4間來自香港,分別是港大、中文大學、理大及城大,雖然中文大學在出版量不及港大和理大,但作為研究影響力指標的FWCI(領域權重引用影響指數),中文大學為2.31(全球平均數為1),是香港乃至整個大灣區學府中最高。
港社科粵化工領域突出
報告亦指出,工程、醫學和計算機科學是大灣區出版量最高的3個學科領域。香港學府在社會科學領域的出版量所佔份額較突出;非香港學府則在化學工程領域的研究參與比香港突出。
中文大學副校長(研究)岑美霞教授表示,報告展示大灣區作為研發樞紐的驚人增長,區內的研究產出表現正好反映這個充滿經濟活力的地區在規模和影響力上別具優勢,可見推動大灣區的進一步發展,有賴強大的研究生態圈為新質生產力發展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