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 Icon

 /  ENG

單元2.4

灣區熱搜:生產力局:升級轉型非只換機 更在管理

07-07-2025

生產力促進局首席數碼總監及內地業務首席執行官黎少斌希望透過幫助中小企升級轉型,說好香港創科故事。(陳子凌攝)

【明報專訊】香港生產力促進局首席數碼總監及內地業務首席執行官黎少斌表示,與鴻利達的合作項目,是一次局方與企業齊心合力推動升級轉型的範例。他說,收到鴻利達要求後,生產力局的團隊先釐清公司情况,結合其發展策略全盤分析問題,其中一個方法是對鴻利達的核心管理人員做MBTI職業人格評估,強化團隊,令項目在實施過程中更順暢。

黎少斌形容,生產力局就如中醫,為有需要的企業「把脈」,打好升級基礎的「底子」,打通不同部門聯通的「經絡」。「生產力局過去10年,已在大灣區完成了逾1400個智能化項目,服務覆蓋40多個傳統與新興產業,擁有不同領域的專家團隊,可為不同行業的中小企集成前沿科技成果。」

助企業尋資助 不會推介難回本方案

不過,部分中小企對升級轉型「諱疾忌醫」,往往源於誤解。黎少斌舉例,企業升級轉型並非單純硬件提升,「如果只是換一台最新機器就是升級,企業只需要有一本說明書就可以,只盲目引進技術設備,管理水平沒法配合,硬件軟件沒法融會貫通的話,效率也不會提升」,要順利升級轉型,不單需要技術和機械設備,更需要能適應變化、擁有學習能力的人才,讓企業管理變革。

其次,一些企業會認為高科技等於高投入,黎少斌笑道:「首先我們不是牟利機構,如果升級後的生產營運利益不足以抵消投入成本,我們也會勸你別做;其次,我們也會指導企業尋求包括香港及內地的資助補貼,很多時候企業並不清楚自己可以申請資助,降低升級成本。」他還指出,生產力局傾向「技術再用」,即以現成科技成果解決企業問題,「直白地說就是用最經濟實惠而有效的方案幫助企業」,舉例鴻利達願意分享DMS系統的實施及執行經驗,令很多企業受惠,實施過程少走彎路。

「希望大家對港印象還有創科」

除繼續為傳統工業及低空經濟、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做好「中醫」本分,黎少斌表示,新冠疫情後局方也積極參與內地、香港及國際的創科比賽,說好香港創科故事,「希望當大家提到對香港的印象時,不會只想到金融、旅遊、專業服務,還會有創科」。今年4月,生產力局的「The Cradle出海服務中心」正式成立,支持本港及內地科創企業「走出去」,進一步把香港創科故事說向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