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登入
單元2.4
【明報專訊】「對於公司下一個30年,現在信心增加了。」港資模具企業鴻利達集團創始人兼行政總裁蔡俊杰於2018年集團30周年之際,有感公司要可持續發展就必須突破轉變,遂協同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合作升級轉型,共同自主研發人工智能(AI)數碼管理系統(Digital Management System, DMS),完成智能化及數碼化轉型,該系統更榮獲ROI-EFESO(埃非索)2024年度工業4.0中國獎的「智能工廠獎」,是大灣區首家獲這項工業4.0領域權威國際獎項的港資中小企。
明報記者 陳子凌
蔡俊杰是改革開放早期便於珠三角設廠的內地港商,1988年成立鴻利達,1993年於深圳布吉設廠。他現時也是香港模具協會主席及工總珠三角協會副主席,「因為協會的關係,很早以前就與生產力局有接觸和合作,例如2004年便委託他們做ISO認證」。2017年,鴻利達在中山的第二個營運基地投產,2018年迎來公司30周年,「當時深圳和中山各自運作,管理十分不便,我理解到原有的架構管理與管理流程將不再適用」,在鴻利達能否走到「下一個30年」的遠慮下,蔡俊杰找來生產力局幫忙,全面評估公司的升級轉型。
庫存降30% 人均產值升2.5倍
是次合作圍繞數碼化、自動化、智能化3個重點展開,共同開發出的DMS系統,通過基於AI驅動的運營平台、柔性與智能製造體系,以及質量管理與預測性維護,讓公司從產品研發、原料、庫存、生產車間、量產出貨等全流程皆數碼化,同時辦公室無紙化、能源可視化等智能管理亦達國際標準。在這系統加持下,鴻利達每年庫存降低30%、設備綜合效率(OEE)提升15%,截至2023年的人均年產值較2018年增加2.5倍。
一系統管盡深圳中山大馬廠
現時,管理人員只需通過DMS系統,便能實時掌握鴻利達於深圳、中山和2019年設立的馬來西亞營運基地的全生產鏈數據及運作狀况。再配合自動化生產設備和AMR小車(自主移動機械人)等,中山基地已實現「熄燈車間」,即從上料、零件加工到物流均全自動,車間不用開燈也如常運作。
高管測MBTI 「認知也要升級」
驟聽之下,鴻利達與生產力局的合作聚焦於硬件,但蔡俊杰印象深刻的卻是,合作之初局方要公司核心管理人員做「心理測驗」——MBTI職業人格評估工具,讓管理人員了解自身優缺點,有助在團隊中發揮所長,「這方面很關鍵,因為我們的認知也需要升級轉型,如果管理人員不理解參與,甚至誤會或抗拒,那整個合作只會事倍功半」。此外,生產力局亦向鴻利達員工提供技能培訓,蔡俊杰指出,員工的認知和配合也很重要,「如果他們不明白為什麼公司要智能化,或者誤會智能化就是不要他們了,那升級轉型的推進便會很吃力,所以這次合作的一個深切體會是,企業的升級轉型,軟件(人)的改變也是很重要」。
「下個30年,現在信心增」
蔡俊杰對新型工業化的堅持,讓鴻利達近年先後獲得多個工業獎狀,而今次與生產力局一起研發的DMS系統獲得ROI-EFESO的2024年度工業4.0中國獎「智能工廠獎」,更是對公司努力的肯定。「很高興,這個國際性獎項過去得獎的都是大企名企,作為港資中小企能得(難得?)獲獎,感到十分榮幸。」據了解,今次獲得「智能工廠獎」的還有內地乳業品牌飛鶴,過往得獎者則有寧德時代、大眾一汽等。
蔡俊杰笑言,下個目標是爭取兩三年內將鴻利達打造成全球「燈塔工廠」。至於「下一個30年」,他想了一想:「這一刻的信心,比起當年增加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