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 Icon

 /  ENG

主題1:「一國兩制」下的香港

大灣區GBA專題:墨香不再遺蹟湮沒 穗報館街活化路漫 學者嘆中國報業發源地遭輕視

16-01-2023

介紹其歷史價值的《群聲報》說明牌,被擱在一旁的牆角。(陳子凌攝)

【明報專訊】廣州是中國近代報業發源地,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至少近百家報館及印刷廠坐落現今荔灣區光復中路一帶,形成俗稱的「報館街」。2021年8月,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提出以歷史文化街區形式保護光復中路,透過舊區活化改造重現昔日報界文人風華。雖然工程尚未展開,但行走在這條百年報業路上,仍能發現夾雜在生活小區中的部分報館舊址。

明報記者 陳子凌

1998年出版的荔灣區首部地方志《廣州市荔灣區志》記載,民國時期位於西關的報社有130多家,佔當時廣州全部報紙半數以上。僅報館街區域就曾存在63家報館、12家印刷廠,出版的報紙包括《宏道日報》、《民聲日報》、《群聲報》、《廣東日報》、《西南日報》、《中正日報》等等。而1937年抗戰時期於上海創刊的抗日宣傳報紙《救亡日報》,因上海淪陷而停刊,社長郭沫若曾按周恩來指示到廣州尋找復辦《救亡日報》的合適社址,最後落腳於光復中路與長壽東路交界,1938年元旦復刊。

1938年10月廣州淪陷前一天,廣州多份報紙宣布自動停刊,及至1945年抗戰勝利後,光復中路部分報館復刊,但有些已開始向其他地區遷移。直到上世紀80年代,光復中路內的報館全部遷出,空氣中瀰漫紙墨香輝煌一時的「報館街」如今已成有點破舊的老區舊街,部分仍殘留的報館舊址,在沿街五金店、維修店、粥粉麵店等與報業無關的商舖之間,默默承載着一個逝去的時代。

說明牌擱暗處 難察舊樓歷史重量

《救亡日報》舊址現時地下已是珠寶店,2、3樓亦有人居住,換上新的鋁窗。而《宏道日報》舊址的地下則是3間紡織小店,2、3樓同樣住人,若非轉角小路的牆邊嵌着一幅黑底金字說明牌指明是《宏道日報》,行人恐怕走過了一幢歷史建築亦不自知。《西南日報》舊址情况也相若,在那幅證明其歷史價值的說明牌上方,飄蕩着數件晾曬衣物。還有《中正日報》的說明牌躲在樓梯口,《群聲報》的說明牌更直接擱在牆角,差點以為是垃圾。

2021年8月,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公布《光復中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利用規劃》,建議結合光復中路報業文化,將光復中歷史文化街區發展為商住混合型社區,以文化創意、非遺展示、休閒娛樂為主要商業功能;修繕歷史報館,加強街區報業文化的展示。光復中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範圍以光復中路為主幹,南至上九路,北至長壽東路,西至德星路,東至白糖西街,總面積8.04公頃。

官方保育成文化街區 產權複雜挑戰大

保護範圍內,現存《救亡日報》社南遷廣州舊址、《宏道日報》報社舊址、《民聲日報》報館舊址、《西南日報》報館舊址、《群聲報》報館舊址等,以及數十處傳統風貌建築。主持過永慶坊等老舊小區微改造工程的荔灣區住房建設和園林局二級調研員江偉輝表示,規劃中的「報館街」是以光復中路為中心的街區統稱,已確定並在此次修復範圍內的有7處報館舊址和一處印刷廠舊址,用作展示廣州報業發展歷史與文化,彰顯街區的歷史文化價值。

報館舊址分佈零散,產權關係複雜,如何整理修復是個考驗,但兩度走訪「報館街」的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趙建國認為,無論如何這條歷史遺蹟都是無形資產。他指出,廣州報館街僅被極少數廣州新聞史和城市史提及,一個重要原因是廣州近代報刊史沒得到重視,研究不足,以致廣州光復中路的名氣遠不如上海近代報館的集中地望平街。然而,廣州是中國報業發源地,鴉片戰爭前夕,中國近代報刊主要集中在廣州十三行商館區,是中國最早的報業和信息中心,是近代中國報業發展史的重要節點,歷史價值顯而易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