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 Icon

 /  ENG

單元1 , 單元2 , 單元8

調查:27%中學生感躺平 多視為生活態度「覺醒」非逃避

20-01-2025

女青一項研究顯示,逾四分之一中學生自覺已「躺平」,女青總主任(青年及社區服務)郭義聰(中)認為,整體受訪者傾向視躺平為深思熟慮後的生活態度。旁為女青研究主任藍朗(右)及青年阿偉(左,化名)。

【明報專訊】近年青年「躺平」現象備受社會關注,基督教女青年會一項有關中學生躺平的研究顯示,逾四分之一受訪中學生自覺已躺平,當中逾四成人稱已躺平逾一年。女青總主任(青年及社區服務)郭義聰稱,整體受訪者傾向視躺平為深思熟慮後「覺醒」的生活態度,他鼓勵青年繼續裝備自己,同時社會亦應給他們想像未來的機會。

女青去年9至11月以問卷訪問990名中一至中六學生,研究中學生躺平行為及態度。調查發現27%學生已躺平,初中及高中生約各佔一半,其中29.2%受訪者稱已躺平1至3個月,另有41.2%稱已躺平逾年。

躺平者逾半自稱「舒適型」

研究中有52.6%受訪者對躺平態度中立。自覺躺平者當中,最多視「懶散」(71.2%)為躺平行為,其次為「輕鬆過活」(61.4%)、「不做功課」(55.8%)及「不想社交」(53.6%)等。研究另把躺平行為分6個類型,逾五成自覺躺平的受訪者自認為是「舒適型」躺平,即認同「躺平是個人自由、平衡利弊後的決定」等,僅約兩成人屬「無望型」,即認同「曾經努力但不成功、向社會上層流動機會很少」等描述。

女青表示,躺平過去被視為青年逃避問題的態度,惟隨着社會變遷,整體受訪者傾向視躺平為深思熟慮、平衡利弊後「覺醒」 的生活態度。問卷把躺平分為「覺醒」與「逃避」兩類,當中部分「覺醒」描述獲八成受訪者同意,認同「逃避」描述的受訪者則佔約五成(見表)。

女青籲社會給青年機會想像未來

青年阿偉(18歲,化名)自言,曾花許多時間溫習仍追不上學業進度,認為付出與結果不成正比,故自高中開始躺平,不再在乎成績高低及職涯發展,把時間花在打機等自己喜歡的事。直至他參與女青短期試工計劃,於綜合社會服務處實習,擴闊視野及社交圈子,逐漸對前景有初步想像。阿偉希望將來從事工時及收入穩定的工作,同時等待一個值得自己再次努力及付出的機會。

郭義聰表示,研究反映大部分人並非單純感到無望或無方向而躺平。他鼓勵青年繼續裝備自己,社會亦應給予他們想像未來的機會,例如工作體驗、海外交流團等,讓他們增廣見聞、發揮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