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登入
主題3:互聯相依的當代世界
【明報專訊】綠色和平昨發表本港首份《郊野哺乳類動物糞便微塑膠研究》,發現本地5種郊野常見哺乳類動物水牛、黃牛、東亞豪豬、野豬及獼猴的糞便樣本中,有85%含微塑膠,100個樣本中共發現2503粒微塑膠。綠色和平項目主任譚穎琳認為,研究結果反映塑膠污染由市區擴至郊外,憂慮糞便的微塑膠滲入土壤,或影響食物鏈,強調源頭減廢屬「慳水慳力」治本方法,促政府及企業加強減廢。
研5種哺乳動物 長沙黃牛糞含膠最多
綠色和平與香港及台灣兩地的大學科研團隊合作,前年6至8月在7個郊區採樣點,分別為金山、西貢西郊野公園、獅子山、太平山、梅窩、貝澳灣及長沙,共蒐集5種哺乳類動物共100個糞便樣本,化驗及分析當中微塑膠。結果顯示,全部地點的糞便樣本均發現微塑膠,長沙的黃牛糞便樣本驗出最多微塑膠,中位數為每克乾糞有65.5粒微塑膠;最少為金山的獼猴,中位數為每克乾糞有0.2粒微塑膠(見圖)。團隊稱,研究直接證明塑膠不止存在於環境,還被動物進食,可見塑膠禍害普遍。
同一物種糞便在不同地點檢出的微塑膠量懸殊,例如長沙及西貢西郊野公園的黃牛,每克乾糞分別檢出65.5粒及4.1粒微塑膠,相差約15倍;獅子山及金山的獼猴,每克乾糞則分別檢出6.9粒及0.2粒微塑膠,相差逾33倍。譚穎琳稱,可能與地點的塑膠污染程度相關,但尚待研究,未能定論。
聚乙烯佔近半 料屬膠袋即棄餐具
樣本的微塑膠類別分析顯示主要為聚乙烯(PE)及聚丙烯(PP),分別佔47.9%及36.6%,形狀則大多屬碎片(59.5%),其次為纖維(18.4%)及薄膜(11.8%)。譚穎琳稱,根據類別及形狀,推測相關微塑膠原屬即棄塑膠餐具、外賣盒、膠袋及保鮮紙等日常用品,經日曬等因素使體積變小。她說,本港市區與郊外距離近,塑膠或從市區帶入郊外,但微塑膠粒亦可經空氣散播,故未能判斷微塑膠來源,要再研究。
學者:全球集中研河海 少察陸地膠污染
研究團隊成員港大地球科學系高級講師Christelle Not指出,本港黃牛糞便樣本微塑膠量遠超部分國家野生牛的相關數據,亦高於內地飼養牛相關數據。被問到為何黃牛糞便樣本檢出較多微塑膠粒,她估計與動物進食習慣有關,草食動物會吃地面物品,故牛誤服塑膠機率較高;而獼猴一般較挑食(picky)及偏好水果,故其糞便檢出較少微塑膠粒。
Christelle還提及,全球大部分有關塑膠污染的研究只集中在河流及海洋,甚少關於陸地生態,是次研究有助充分了解陸地塑膠污染問題,以及塑膠污染如何影響動物的健康及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