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 Icon

 /  ENG

單元13

港上月出口升近15% 勝預期 進口表現遜預期 分析:暫緩關稅影響6月才反映

27-05-2025

【明報專訊】統計處公布,香港4月出口按年升14.7%,勝市場預期的12.2%;進口升15.8%,略低於預期的16.6%;錄得貿易逆差160億元,預期逆差為292億元。分析指出,是次增長動力主要來自東南亞,或反映部分企業在美國高關稅下透過東南亞生產基地轉運貨物,加上香港和內地加強與東盟商貿往來。雖然中美於5月中旬將部分關稅暫緩90日,但預計由生產至出口過程需時,相關因素可能延後到6月才反映。

明報記者 黃志偉

本港4月輸往亞洲的出口按年升20.8%,對中國內地出口按年升23%,連續3個月保持逾兩成升幅;輸往越南、台灣的出口增48.3%及24.1%。對美國出口按年升幅由11.4%收窄至1%,但按月增10.8%;輸往荷蘭、英國的出口降38.4%及24.1%,德國升30.8%。

越南進口倍增 貨值歷來次高

進口方面,從越南進口升幅最明顯,4月按年升107.3%,貨值為歷來第二高。從台灣進口按年增加50.6%,從韓國進口下降21.3%,連續第五個月錄得按年跌幅。從美國進口按年升13.1%,但按月跌24.9%。按貨品分類,「電動機械、儀器和零件」出口升18.7%,進口升16.8%;「辦公室機器與自動資料處理設備」出口升46%,進口升67.1%;「通訊、錄音及音響設備」出口升8.5%,進口升29.5%。政府發言人稱,展望未來,近期國際貿易摩擦稍為緩和,內地經濟逐漸增長,加上香港加強與其他市場經貿聯繫,應有助支持貿易表現。

浸大會計、經濟及金融學系副教授麥萃才認為,是次數據增長較明顯來自東南亞地區,可能因部分企業因應美國關稅而透過當地生產基地加工並轉運貨物,例如原材料與半製成品。同時,東盟國家與香港和內地加強貿易關係,降低美國關稅影響。台灣方面,他表示其在電子零部件、晶片領域具有優勢,在美國晶片出口限制背景下,許多企業被迫從歐美改向台灣等地採購原材料與零件,為產品另覓供應來源。他預計,中美本月第二周才宣布90日關稅暫緩,因此未必即時反映於出口表現。由於企業下單、生產至出貨需時,估計6月或7月的數據才會更明顯顯示政策影響。

大新:未來兩三個月貿易增長仍正面

大新金融集團首席經濟及策略師溫嘉煒表示,雙方或趁暫時下調關稅90日期間續加快付運,加上新興亞洲地區經濟表現強勁及供應鏈轉移,內地有望推更多具體措施支持內需,未來兩三個月本港貿易增長或仍正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