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 Icon

 /  ENG

單元22 , 主題1:「一國兩制」下的香港

百米巷情誼難守 兼善里街坊盼留 市建局稱保留損規劃效益 專家:建築特色全港少見

14-08-2024

部分兼善里唐樓門口仍有寫着「互助委員會」的牌,但據街坊稱這些組織停運已久。(鄧宗弘攝)

兼善里舊唐樓中,每層樓梯轉角位地面都會見到用啡紅紙皮石砌成的中國數字展示樓層,雖然樓齡逾60年,但字體保持完整,樓梯扶手則用上水磨石飾面(圖),古樸典雅。「香港探古」創辦人黃洪銓稱,紙皮石工序繁複,師傅要逐塊砌上,富當代特色,新建築已少見。(鄧宗弘攝)

兼善里建築特色之一是前後樓梯相通的樓宇設計,居民可從大街走上前梯,穿過樓層走到另一邊的後梯落到兼善里。(鄧宗弘攝)

市建局2021年宣布啟動兼善里重建項目,涉及的90個街號樓宇建於1959年,各樓高9層、無電梯,未來將建成兩幢附設平台的住宅樓宇,兩排樓之間百多米長的內巷「兼善里」(圖正中央)將永久封閉。(曾憲宗攝)

兼善里的居民陸續搬離,大廈面向內巷的門口外擺放了雜物,店舖亦關上大閘,居民最念念不忘的是兩排樓中間的兼善里,海英(左起)、Richard、李景威、寶鴻和阿基在兼善里有各自的故事,同樣不希望曾經的溫暖小社區會被消滅。(鄧宗弘攝)

【明報專訊】市建局2021年宣布啟動長沙灣「兼善里/福華街發展項目」,兩列舊樓之間的內巷「兼善里」被納入發展,如道路工程獲批,這條百多米長的巷里將於2026年清場後永久封閉。有街坊要求原址保留兼善里,認為市建局擬建的休憩空間不能取代原本具互動性、人情味、懷舊、繁華熱鬧的巷里文化;有建築師稱兼善里與毗鄰樓宇構成全港少見的建築特色,樓宇前後梯可通往大街和里巷,形成獨特公共空間,冀日後重建能保留建築物和街道的關係。市建局指若勉強保留兼善里,需將地塊分割成兩個地盤,影響規劃設計,亦降低整體規劃效益和土地發展潛力。

明報記者 李淑瑤

兼善里毗連90幢樓齡65年的9層高樓宇,均無升降機,樓宇單位大部分分間成劏房出租,項目牽涉約2100個家庭、約120間地舖,市建局計劃重建為附設平台的「現代化住宅樓宇」,另建議將面向昌華街的建築物界線後移,騰出土地,將原有窄長的內巷,改成一個約750平方米面向街道的休憩空間,面積與原兼善里相若,並設行人天橋出入口連接昌華街和長沙灣道擬建的社區設施。據地政總署回覆,市建局已就項目提交批地申請,地契條款有待審批,當中會要求合作的發展商興建和管理約750平方米公眾休憩設施。

擬改建休憩空間 聚腳設計舉例座椅涼亭

市建局回覆稱,明白保存地區特色的重要,局方會在擬建休憩空間研究如何體現兼善里的城市格局,包括要求合作發展商在休憩空間中容納方便街坊聚腳及交流的設計,例如座椅和涼亭,以及預留位置以其他設計手法呈現兼善里的歷史和特色,例如地磚及展示牌;在社區活動層面,局方會考慮製作有關兼善里歷史的回憶刊物、與地區團體合辦社區導賞團、展覽有關兼善里的照片等。

本身是建築師的「香港探古」創辦人黃洪銓稱,兼善里毗連樓宇是唐樓常見的一梯兩伙形式,樓梯左右各一單位,特別之處在於每層都有通道將前後兩座樓的樓梯接通,形成每層4伙共用兩梯,居民在樓下可經前梯走到福榮街或福華街,亦可經後梯走到兼善里,此建築形式與馬頭角十三街樓宇相同,同樣出自華人建築師余緒麟手筆。他稱這類唐樓後來演變成更大型公寓,即一層設多個單位、不再是幾座樓相連,前後梯相通的設計已愈趨少有。

前後梯通大街里巷 建築師倡重建復刻設計

正因兩旁舊樓特別的建築設計,令中間筆直窄長的巷里成為街坊喜愛的公共空間。黃認為,像兼善里的公共空間及承載的人和事並非一朝一夕能形成,若重建時保留部分現存巷里及前後樓梯相通的特徵,相信社區更新重建之餘,熟悉的街道景觀也不至消失得無影無蹤。他說若有心保留巷里,可有多種設計,除了保留部分樓宇、前後梯相通及巷里佈局,另可在新建的平台引入中間巷里設計,營造貫通巷里和大街的戶外空間等。

兼善里唐樓屬戰後樓宇,黃洪銓認為在現時戰前樓也未必獲評級重視的情况下,戰後樓宇的歷史及建築價值更會被政府及社會忽視,焦點只會落在樓宇維修保養、安全保障等,好像重建就是最理想解決方案。他稱市區更新包含很多東西,若全部舊建築徹底拆掉重建,所需資金也不少,可否設想重建以外的創新活化方向,既保留原貌,又增加到發展的樓面面積。

六成住戶已遷 料2026清場拆樓

另外市建局表示,兼善里項目共涉836個業權,截至上月下旬超過九成業主已接受收購建議,約六成住戶已遷離,餘下住戶接受補償或遷置安排後會陸續遷出,預計項目2026年完成清場,樓宇開始清拆。

(城市保育)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 9181 4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