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 Icon

 /  ENG

單元12

維港現35珊瑚物種 擁5重要生境 城大研究團隊:將公開海底地圖 通知船主避珊瑚豐盛處下錨

04-01-2024

【明報專訊】維港兩岸高樓林立,海底另有一番景象。城大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花約兩年,調查維港的海底生態系統,發現維港擁有高達35種「固著性表棲生物」物種,包括4種黑珊瑚物種、16種石珊瑚物種及15種八放珊瑚物種。調查確認5個維港重要的底棲生境位置(見圖),其中佛堂洲的底棲生境面積約10.42公頃,相當於14.6個標準足球場。團隊下一步會公開海底地圖,並透過海事處通知船主,避免在珊瑚豐盛地點下錨。

佛堂洲底棲生境最大 相若14足球場

城大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獲政府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資助,2021年6月至去年6月調查維港的海底生態系統,以了解該生態系統的健康狀况及恢復軌迹。研究涵蓋7條維港的自然海岸線(包括佛堂洲及魔鬼山等)及5個人工防波堤(包括油麻地及銅鑼灣避風塘等),採用近岸海底生境棲地測繪技術,包括透過海底攝影設備初步篩檢自然底棲棲息地,以水下資訊系統(UWIS)繪製水下地圖,以及地理資訊系統和珊瑚面積估算軟件做數據分析。

海防博物館對開發現標誌性海洋生物

調查除了發現維港有黑珊瑚、八放珊瑚等35種固著性表棲生物物種,亦首次發現佛堂洲地區蘊藏高密度扇貝、以及在香港海防博物館附近海域觀察到雙尾管海龍及青高海牛等標誌性的海洋生物。

實驗室副主任陳荔指出,調查揭示海港地區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更突顯其底棲生境的恢復潛力和海洋生態系統的修復可能性。陳說,近岸海底生境棲地測繪技術,能讓團隊全面了解水下棲息地及其健康狀况,透過分析棲息地的空間分佈及覆蓋範圍,團隊可隨時間有效監測其變化,並提出針對性措施,以保護維港獨特的海洋生態系統。

修海港例損生態? 團隊:冀全面調查供參考

政府早前公布擬修訂《保護海港條例》,准許在維港一帶展開小型的改善海濱工程,例如小規模填海。被問及會否擔心修例後會影響維港海底生態,陳荔說目前只屬初步調查,未能全面得悉維港棲息地狀况,冀日後完成全面調查後,可為政府提供更多參考資料。實驗室主任梁美儀則說需視乎政府計劃填海的位置,若填海工程影響大範圍的維港棲息地,政府必須就工程做環評,又指公眾會關注維港填海工程,相信政府事前會做大量調查。

陳荔說,下一步將為調查開設網頁,並公開海底地圖,亦會透過海事處通知船主,避免在珊瑚豐盛的地點下錨、殺死珊瑚;未來亦希望利用水底機械人及水面無人船等科技,全面調查維港海底生態系統。

根據漁護署網站,八放珊瑚屬八放珊瑚亞綱,有8隻觸手,是濾食性動物,聚居在水流大的地方。黑珊瑚方面,本港目前錄得兩個「屬」的8種黑珊瑚,大多生長在東北水域水深10至20米處。至於石珊瑚,本港則有來自28個屬的84種造礁珊瑚品種,能抵受年中海水溫度及鹹度的大幅變化,也可抵受颱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