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登入
單元14 , 單元22
【明報專訊】《明報》上周五舉辦「香港新坐標:構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之人才大策略」論壇,約200名政界及文化界人士齊聚香港演藝學院,就培育文化藝術人才應有思維、政策配套、推廣本地藝文教育等範疇分享真知灼見。本港近年面對人才荒,藝發局主席霍啟剛致辭時表示,藝文界亦面對同一問題,上至西九文化區、下至中小劇團均有人手流失。他認為,現時要急起直追、針對地培育及吸納人才,港府發展文化藝術時應拋開「老思維」,投放資源的同時要思考未來想達至的效果。
中央政府在「十四五」規劃中提到支持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霍啟剛就推動本港達此目標提出三大重點,包括(一)本地人才必須了解認同中華文化,並以新穎、國際認可的手法說好中國故事,並跟上中國的步伐,在法規、人才策劃等方面配合發展數字文化;(二)加快吸引世界頂尖人才、培育本地人才,以配合未來逐漸落成的博物館、文藝硬件,另要為年輕人搭建在文化界別發展的晉升階梯;以教育提升本地年輕人鑑賞、欣賞不同文化或藝術的能力;(三)透過資助計劃,讓從業員得到培訓或實習機會、與各地藝文組織合作,支持本地人士進修。
大中小劇團皆缺人 證沒規劃好人才庫
本身為立法會(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界)議員的霍啟剛稱,中小劇團、大劇團甚至西九管理局近年均面對人手流失,笑言「點解(人才)好似全部走晒,但唔知道去晒邊咁」。他認為情况正反映本港就建立文化人才庫一直沒做好規劃,認為現是時候「廣闊地」思考培育藝術行政、策展、藝術融資、文化修復等不同方面的人才。霍啟剛另透露,藝發局最近獲政府撥款約9771萬元,本年將推出「新苗發展資助計劃」及「全港藝術人才見習計劃」,以培育多元藝術人才。
文創產業藍圖今夏將公布
現屆政府強調「以結果為目標」,霍啟剛認為發展藝術文化時亦要思考同一問題,惟本港自回歸以來,文化政策只着眼公平分配政府資源、場地,對目標不太清晰。他形容,本港政策未能完全配合文化藝術發展,導致業內人士若想「做多啲,行多步」,會被不同掣肘「鎖住」,認為港府應拋開老舊思維,重新思考政府在推動交流中心方面的定位。另外,本屆政府成立「文化委員會」,負責制訂「文藝創意產業發展藍圖」,身兼成員的霍啟剛稱委員會已承諾今年夏天推出藍圖。
倡批地規定設演藝場地 可從稅策締共贏
霍啟剛舉例,韓國《文化產業振興基本法》列明發展同時需「文化先行」,如電影院要有指定時數播放本土電影、改造舊城要先考慮文化保育等。他補充,港府未必需利用立法手段,但亦是時候思考政策可如何配合達至目的,如發展局批地規定要有指定地方用作建設演藝場地,又認為未來企業不能只透過企業社會責任(CSR)參與文藝發展,建議港府從稅務等政策入手,令所有參與文化藝術的持份者均有收益,為社會、企業製造「共贏」局面,以釋放高效市場。
高靜芝:港可發展百老匯式藝術旅遊
香港演藝學院友誼社委員會聯席主席高靜芝在台下發言稱,有感香港文化人才鼎盛,奈何演出場地、機會不足兩大結構性問題影響行業發展,認為港府可為中小劇團建構平台推廣作品,讓潛在觀眾了解;另希望本港能發展如美國百老匯的藝術旅遊,盼政策可支持,否則「藝團如果只能依靠資助生存就是相當不健康」。
明報記者
(香港新坐標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