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 Icon

 /  ENG

單元16 , 單元24

大灣區GBA專題:穗製衣村速復蘇 清遠銀彈吸落戶 憂產貿分離失地利 康鷺廠家不欲遷

20-03-2023

海珠區政府着手拆除村屋頂樓的鐵皮屋。(林迎攝)

招工的製衣廠老闆與工人「講數」,街上熱鬧非凡。(林迎攝)

有客戶(右)拿着衣服樣辦,到康樂村詢價。(林迎攝)

製衣村的小工場疫後復工,工人在衣車前忙碌。(林迎攝)

【明報專訊】經歷去年前所未有的新冠疫情動盪,廣州海珠區中大紡織服裝產業遷移至清遠一事塵埃落定。不過清遠出錢出力向企業和工人伸出橄欖枝,以康樂、鷺江兩條城中村為主的製衣行業對是次政府促遷移的行動卻不感冒。專家也指出,市場主導一切,政府的算盤能否打響尚是未知數。

明報記者 林迎

「三塊五一條。」「開什麼玩笑?這起碼五塊,三塊五我不如在家自己做。」「你會穿腰帶嗎?一塊錢一條。」「你3點半給我行不行?我答應了客戶。」每日午飯後,海珠區以製衣聞名的康樂、鷺江兩村,主幹道「招工大街」就熱鬧起來,完全看不出去年10月以來持續個多月疫情肆虐的痕迹。上午接到客戶訂單的製衣作坊老闆站在路邊招募零工,以求在當日趕完訂單出貨;工人則憑着一技之長「講數」,希望這一天勞動獲得盡可能豐厚的回報。

廠家稱工資增 工人有嫌難有嫌少

背靠廣州中大紡織市場的康鷺兩村散落數萬間中小型製衣作坊和倉庫,去年10至11月,廣州爆發最嚴峻一波疫情,這裏由於人口密集、衛生欠佳、流動頻繁而成為傳播溫牀,感染宗數佔全市80%。去年12月解封時,絕大部分工廠商店關門落閘,儼如「死城」,當時僅少數工廠勉強復工,春暖花開還是要待寒冬過盡,布疋、服裝批發等上下游產業年後開市,大量訂單又回到原地。

「已經差不多回到疫情前的水平了,我之前有十幾個工人,現在也是一樣,他們正在上面(指樓上工廠)開工。」黃先生是湖北仙桃人,來康樂謀生已10多年。像其他人一樣,他從製衣工人做起,5年前開了自己的廠。這天他想招車褲工人,「每條九塊五。這已經給高了,我疫情前才給八塊。」但來到他面前的打工仔,往往只是拿起樣辦看看、聽完報價就離去,「他們有的嫌難做又不做,有的是嫌錢少」。

在他背後的村屋工場,工人或是踩着衣車、或是操作熨斗,大大小小各類機器發出轟鳴;狹窄的巷子中,每隔幾秒就有運載布料的電動單車或小貨車經過,喇叭聲此起彼伏,與街上人群講價的喧囂交織一起,彷彿向外界宣示:製衣村復活了。

兩地設專班 生產遷清商貿留穗

康鷺復活的同時,甚囂塵上的中大紡織商圈遷移清遠一事也再映入大眾眼球。去年12月,廣州、清遠先後召開推介會,明確對中大紡織商圈的處理是轉移升級而非整體搬遷,即小作坊與加工廠、倉儲業務遷往清遠的廣清紡織服裝產業有序轉移園,中大紡織商圈則保留商貿功能,換句話說就是將上游生產及下游商貿剝離。

今年以來,海珠區與清遠市更成立聯合專班,先後召開6場座談會和政策宣講會,接連舉辦廣清紡織服裝產業有序轉移園項目開工儀式、產業有序轉移招商招工大會等大型活動。2月中旬的招商招工大會上,清遠市政府還宣布一系列政策,只要企業願遷往當地,可享一年免租、3年免稅、10萬元(人民幣,下同)搬遷獎勵、每月每平方米3元租金補貼等優待,還組織了上千家製衣廠負責人與會造勢。

「去清遠不如回鄉 那邊能接什麼」

海珠區主要負責人表示,通過走訪聯繫企業7932家,初步轉移意向企業達2590家,已落地企業8家,為全面實施城中村更新改造騰出空間奠定基礎。但據不完全統計,過去兩個多月,約3萬間位於中大紡織商圈的製衣廠、作坊及店舖,只有460多家製衣廠搬到清遠。本報記者在康鷺兩村詢問多名製衣工場老闆,全都稱不會遷往清遠,也沒聽過製衣村要升級改造。來自湖北天門的李先生說,雖然去年損失慘重,但目前經營基本恢復,笑說「去清遠我不如回老家,在(清遠)那邊能接到什麼單?」

「你會『車尾』嗎?」「會。」「你願意上夜班嗎?」「這邊不都是上夜班的嗎?」一名江西女工正接受老闆田女士面試,她有多年製衣經驗,春節後從上饒家鄉來到廣州,想找一間工廠做長工,田女士也似乎頗滿意。「去年我們封了兩個月,客戶都到番禺去做衣服了;我們解封之後,客戶又回來了。」田女士語氣帶着自豪,「我們這邊接單第二天就能交貨,番禺那邊要3天。3天又3天,一個星期有幾個3天?我們做女裝的,一個流行可能就只有十天八天。」至於政府有意引導製衣工場轉移去清遠,田女士有聽聞相關消息,但她和其他湖北同鄉都沒人打算去,「去那邊可能也沒法那麼快交貨了」。

「巨頭不走 小廠也不會走」

事實上,雖然轉移園不時安排免費大巴到康鷺接載紡織企業代表前往考察,但去看的人多,留下的人少。有康樂村民稱,製衣村有幾家「巨頭」,小型工廠靠接「巨頭」做不完的訂單養活自己,「大戶接大單,小戶吃他們吃剩下的」,布料、配飾等上游企業亦主要向「巨頭」供應原材料,「如果『巨頭』們不走,小廠也不會走」。

再者,中大紡織商圈的競爭優勢源於產業鏈完整,一天時間就可在3公里範圍內完成下單到出貨整個產貿流程,而清遠的轉移園距中大商圈80公里,開車要約1小時,一旦產貿分離,就難以實現原本高效的生產模式。

學者:市場經濟自有邏輯

「是市長聽市場的,還是市場聽市長的?」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教授袁奇峰對本報說,市場經濟自有邏輯,康鷺臨近布疋市場,生產、物流、獲取市場信息的成本低,即使當地屋租、水電比清遠貴,但清遠其他成本高,企業自然會選擇最有利的平衡點,「珠江新城(廣州CBD)屋租那麼貴,還不是個個要去那裏租寫字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