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登入
單元17 , 主題2:改革開放以來的國家
【明報專訊】南沙港是全球最繁忙港口之一,當中兩年前正式使用的南沙港四期,更是全球最大兼大灣區首個全自動化貨櫃碼頭,除省卻人手,也有助提高整個南沙港效率,進一步聯動大灣區內各港口群,與包括香港貨櫃碼頭在內的一眾港口優勢互補,增強大灣區港口群整體國際競爭力,也為南沙區招商引資增添吸引力。
明報記者 陳子凌
導引車配合調度避塞 設備全電驅動零碳
有別傳統碼頭,南沙港四期的貨櫃裝卸區域幾乎空無一人,南沙港四期應用了包括北斗導航、5G通訊、人工智能、無人駕駛等自主研發技術,指揮整個碼頭的是一套國產智能化碼頭信息系統,整個貨櫃裝卸流程全自動化。其中,港科大(廣州)參與共同研發的無人駕駛智能導引車(Intelligent Guided Vehicle,簡稱IGV),能在複雜的港口環境中自動行駛,配合系統的調度,即使高峰時段也不會因車流量增大、司機操控問題等而壅堵,確保港口高效運作。在這套信息系統下,碼頭的機械、車輛都能有條不紊運作,且可全天候24小時裝卸,加上全港區設備均以電力驅動,幾乎沒有油耗和碳排放,實現綠色港口。
南沙四期工程技術部工程師余銀輝表示,全自動化帶來碼頭工人職能轉變,南沙港四期工作人員數目較傳統貨櫃碼頭少七成,「裝卸工、司機等傳統崗位基本上已經不需要,相對應是相關自動化設備的維護、系統管理和數據分析、技術類型的職位增加」。此外,由於工種從室外轉至室內,體力活變技術活,女性也能勝任港口部分工作,現時港口工作人員有350人,女員工比例較傳統碼頭有較大幅度提升。
無人駕駛技術可複製 助全國傳統碼頭升級
南沙港四期的設計年吞吐量為490萬TEU(標準貨櫃),在部分自動化設備未投入使用等情况下,今年目標是年吞吐量300萬TEU,隨着運作成熟,無論人手成本及作業效率都將較傳統碼頭優勝。而像IGV等智能技術具備可複製的優勢,讓傳統碼頭提升為智能碼頭變得有可能,對於推動大灣區內乃至全國或全球的智慧港口建設都有一定幫助。
2022年,整個南沙港的貨櫃吞吐量超越香港。港口營運方廣州港集運中心副總監劉睿認為,與香港並不構成競爭關係。一方面南沙港更靠近珠江腹地,與內河港口形成網絡,二來廣州的港口業務覆蓋貨櫃、散雜貨、汽車、糧食等,是華南地區最大的綜合性樞紐港,與香港作為國際航運中心各有分工。資料顯示,每年大約有70萬至80萬個貨櫃從南沙港經駁船到香港中轉;此外亦有香港貨物到南沙港,再通過鐵路運往內陸。
廣深「組合港」資源共享 偕港建國際中轉走廊
中華總商會副會長、金利來集團總裁曾智明早前出席南沙招商引智大會時也表示,不應以單個港口看待彼此關係,「從整個大灣區來看,應該是各港口發揮各自優勢,佈局一個功能互補的大灣區港口群」。事實上,近年來大灣區港口間的合作不斷深化,已形成以香港、廣州、深圳的港口為核心,東莞、佛山、珠海等周邊港口為支撐的發展格局。
實際操作上,以南沙港、蛇口港、鹽田港為樞紐港,廣東省內河港為支線港的「組合港」模式正不斷擴大,「組合港」模式將廣東省內多個港口視作同一個大港口,彼此實現泊位、堆場、航線等資源共享,且通過海關監管互認,貨物只要在支線港一次過辦理查驗等手續,便可經樞紐港免手續出口,大大縮短報關時間、貨物堆存成本及物流效率。截至今年7月,「組合港」模式已覆蓋大灣區內地9市及雲浮、清遠、湛江、汕頭,開通組合港航線共64條。
與「組合港」模式類似的還有2020年廣州啟動的「灣區一港通」模式。廣州海關將通關、查驗等環節延伸到珠江沿線內河港口,一次報關便可。目前「灣區一港通」已覆蓋大灣區16個內河碼頭,內陸則覆蓋湖南株洲、衡陽、郴州及貴州貴陽。再加上南沙港可接卸世界上最大型貨櫃箱船的能力,以及港區內的南沙港鐵路,配合現代航運服務業發達的香港,能形成國際貨物經香港中轉南沙港,再透過「水轉水」(海運與內河水運接駁)、「水轉鐵」(海運與鐵路貨運接駁)輻射內陸的「水上經濟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