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登入
單元18 , 單元27 , 主題1:「一國兩制」下的香港 , 主題2:改革開放以來的國家
【明報專訊】疫後復常不似預期,包括專業界別在內均受影響。「麥家榮律師行」主管合伙人麥家榮稱,受惠於早年拓展內地市場,即使首次上市集資(IPO)業務下滑,在業務多元化下生意額未受影響。他指中美角力影響,近年不少國企為保障機密資料而減少與國際律師行合作,故建議國企加深與本港律師行合作,本港律師亦應裝備相關知識,否則無法填補相關業務空缺。新一份《施政報告》將公布,香港律師會稱,國家要求本港提升國際航運中心地位,本港律師應考慮海事法律作業務發展方向;而本港作為國家唯一普通法司法管轄區,可發揮超級聯繫人角色,協助國企走出去。
麥家榮:早拓內地市場 多元業務助抗逆
2004年生效的《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容許合資格律師在內地設代表處,「麥家榮律師行」是首批到山東響應的本港律師行。麥家榮受訪表示,當時認為北望神州是大勢所趨,故早年就踏足內地了解市場潛力,盡力學習普通話及認識國情。律師行由昔日百分百本地業務,到現時本地及內地業務各佔一半,其中七成客戶均有內地背景。
他稱律師行有4個主要業務範疇,包括IPO及發行債券、併購和合規、上市公司重組及破產清算,以及傳統業務及高端訴訟,各佔約四分之一生意。其中疫情期間IPO業務受創,惟發行債券業務增加,才能維持律師行發展,反而額外增聘10多名員工。
航空石油事務培訓 可破國際行壟斷
「一間律師行要生存,需要隨大環境而轉變。」他指出,隨着互聯網普及,加上內地生增加到海外交流,內地律師水平漸提升,建議本港律師多了解國情及與內地律師合作,享受國家發展帶來的「紅利」。對於《施政報告》,他指現時航空、航運及石油等領域由國際律師行掌握,建議本港增加相關培訓及實務課程,作為法學專業證書(PCLL)的延續,料可提高本地競爭力,否則「市場由國際律師行主導對本港無好處」。
香港律師會昨回覆查詢提到,本港經濟仍處全面復蘇階段,樓市和IPO市場由幾年前高峰下滑,專門從事相關業務的律師事務所面對較大挑戰。會長湯文龍認為律師業務範圍非常廣泛,並跟隨市場需求調整,舉例政府大力推動家族辦公室及中東等新興市場,業界仍充滿機遇。
湯文龍:內企不熟外國法制 港助融入國際
內地司法部至今已舉辦4次「大灣區律師執業考試」,律師會引述司法部稱,截至上月有1800多名港澳律師報名參加,482人取得相關執業證書。湯文龍稱,內地企業走向國際化的主要障礙是不熟悉外國法律制度,對國際法和實踐有巨大需求,故本港律師憑藉國際經驗,加強跨境交易的法律風險管理,為企業國際化貢獻。
今年三中全會提及,鞏固本升本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法律界立法會議員林新強表示,過去幾十年本港航運業發展萎縮,惟受地緣政治影響,加上內地對相關行業服務需求大增,本港律師應裝備相關知識,以協助國家發展。
林新強:可順應內地航運AI等需求
《施政報告》去年提出成立「香港國際法律人才培訓學院」,他指出,因應社會對航運、人工智能,以及環境、社會及企業管治(ESG)等服務需求,建議學院提供相關課程,協助業界開拓業務。
明報記者 施晉宇
(施政報告前瞻系列之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