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登入
主題3:互聯相依的當代世界
【明報專訊】日本近期爆發俗稱「食肉菌」的侵入性甲型鏈球菌(iGAS),早前有港人在當地感染後併發壞死性筋膜炎不治。侵入性甲鏈感染並非本港法定須呈報傳染病,衛生防護中心近日首度披露本港今年首5個月共錄99宗侵入性甲鏈個案,即月均近20宗,相當於新冠疫情前水平。有感染及傳染病專科醫生稱本港情况暫未屬爆發,惟個案明顯增多,建議衛生署加強公眾教育,減低爆發風險。
甲型鏈球菌可透過飛沫及接觸傳播,一般會引起輕微疾病如猩紅熱。當甲鏈進入一般無菌的身體部位如血液、肌肉或腦脊髓液,便有可能引致侵入性甲鏈疾病,包括中毒性休克綜合症、壞死性筋膜炎和腦膜炎。衛生防護中心近日提醒市民外遊時應採取措施,預防近日上升的甲型鏈球菌感染。
可併發猩紅熱 2至5月感染趨升
防護中心最新一期《傳染病直擊》披露,今年首5個月錄得99宗侵入性甲鏈感染,每月介乎11至29宗,月均19.8宗,中心稱相當於疫前水平(見圖)。衛生署回覆本報稱,猩紅熱為本港法定須呈報傳染病,除監測猩紅熱呈報宗數外,衛生防護中心亦透過公院檢測侵入性甲鏈陽性樣本,以監測本地甲鏈活躍程度。
衛生署提供數據顯示,2016至2019年每年錄得介乎168至285宗侵入性甲鏈個案,2020至2022年每年介乎72至99宗,2023年回升至176宗,惟無提供本地感染個案宗數,以及有否錄得死亡案例。
至於猩紅熱,衛生署稱今年首5個月有644宗,約九成為本地感染個案;2020至2023年每年介乎41至262宗,2016至2019年則介乎1466至2353宗。《傳染病直擊》顯示,猩紅熱全年均會出現感染個案,本港於疫前一般5至6月、11至12月較多,今年亦出現季節趨勢,個案於2至5月趨升。
香港感染及傳染病醫學會前會長連慰慈說,甲鏈感染一般徵狀輕微,若皮膚有傷口、發炎,或由水痘和生蛇等造成的破損,出現侵入性感染風險便較高,高危群組如糖尿病患、免疫力弱者較易引起嚴重併發症。她說患者若及早求醫和服用抗生素,一般可完全康復,倘造成心臟、肺或腎衰竭,或無法完全康復。
歐日澳個案回升 籲小心衛生傷口
連慰慈稱,猩紅熱是甲鏈較常引致的疾病,且普遍在小童出現,個案數目能反映甲鏈社區感染程度,亦有助識別潛在爆發,故被列為須呈報傳染病;公院實驗室檢測則用作監測甲鏈嚴重感染情况。她說本港侵入性甲鏈個案漸增,歐洲、日本和澳洲前年起亦見個案上升,提醒市民接觸公共物件後、觸摸口鼻前徹底潔手,有傷口應包紮妥當,避免細菌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