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登入
單元18 , 單元27 , 主題1:「一國兩制」下的香港 , 主題2:改革開放以來的國家 , 主題3:互聯相依的當代世界
【明報專訊】國家「十四五」規劃提出香港發展成「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政府去年《施政報告》亦提出香港目標成為「醫療創新樞紐」,科大校長、神經生物學家葉玉如接受本報專訪表示,目前香港定位已很清晰,問題是如何達成,她引述智庫研究稱,投資臨牀測試可帶來高達7.6倍的經濟效益,認為香港在未來要發展醫療科技,並需要培訓更多「擁抱科技的醫生」,方有助吸引國際藥廠來港,推動本港臨牀研究產業發展,助益經濟同時病人亦受益。
明報記者 鄭律銘 黃振豪 劉頌陽
多年來在港帶領生命健康科技發展的葉玉如,身兼分子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InnoHK旗下香港神經退行性疾病中心主任,專注研究阿茲海默症、帕金遜症等神經退行性疾病;葉於前年12月當選港區人大代表。
葉玉如接受本報專訪表示,要完善香港創科生態圈不外乎3個元素,包括資金、土地及人才。葉形容,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在生物科技有很高的融資能力,在亞洲屬首屈一指;政府亦投入很多資源發展創科,例如設立「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促進醫療基礎研究,令好的項目有資金支持,資金應不成問題;政府亦花了很多時間開拓新土地。
盼醫生擁工程知識 善用大數據AI
政府去年《施政報告》提出,發展醫療創新樞紐,長遠建立「第一層審批」藥物註冊機構,並提出成立「大灣區國際臨床試驗所」等。談及推動本港醫療科技發展,葉玉如認為有需要培訓更多醫生,尤其是「擁抱科技的醫生」。有別於僅具備醫學知識的傳統醫生,葉期望未來可為社會培訓出「醫工結合」的人才,能善用大數據、人工智能(AI)等,推動醫學技術發展。葉舉例,運用AI協助藥物篩選可加快研發流程,AI亦可用協助檢驗病毒變種,醫療科技亦包括使用手術機械人、開發更精準診斷等,若醫生有基礎工程知識,再憑藉已有的醫學優勢,將可研發新技術及設備,惠及病人。
指投資臨牀測試經濟效益逾7倍
葉玉如引述團結香港基金去年11月公布的研究報告,報告提出打造香港成為亞洲領先的「臨牀創新樞紐」,而英國國家健康與保健研究所(NIHR)經驗顯示,針對臨牀試驗的投資,可產生高達7.6倍的經濟效益。葉說,臨牀創新知識對病人有好處,亦可吸引國際醫藥機構來港,但香港目前缺乏臨牀研究者(clinical investigator),她期望科大日後籌備成立的醫學院,培育出結合上述能力的醫科畢業生,貢獻相關產業。
要處理人口老化為醫療系統帶來的負擔,葉認為關鍵亦在將醫療及科技結合,舉例她帶領團隊最近研發的阿茲海默症早期診斷的血液檢測技術已應用,助病人知悉自己的患病風險,及早介入治療。葉玉如引述數據稱,香港醫生與人口比例較其他城市低,舉例日本與新加坡每千名人口有2.7名註冊醫生,香港只有2.1名;香港兩年前已步入「超老齡社會」,即逾20%人口達65歲或以上,為醫療系統構成挑戰。
稱科大新聘70教授 已補移民潮流失
要培養「擁抱科技的醫生」,有足夠人才供應亦是關鍵。葉玉如對此有信心,她形容國際化是香港特點,有絕對優勢吸納國際人才,她以科大為例,去年新聘70名教授,涵蓋生物醫學等不同領域,來自世界各地,已彌補近年因移民潮流失的教職員人數。
(香港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