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 Icon

 /  ENG

主題3:互聯相依的當代世界

生長圖表更新助更準評估肥胖 港青少年身高中位數增兩厘米

23-04-2024

衛生署家庭及學生健康處社會醫學顧問醫生鍾偉雄(圖)說,現階段沒深入探究本港兒童及青少年身高體重呈增長趨勢的原因,仍需進一步研究,但引述有研究指社會變化、生活習慣改變令身高體重有變化,「我們都留意到有這樣的情况」。(朱安妮攝)

圖為昨天本港學生下課後情况。由醫療衛生研究基金撥款資助的「香港生長研究」結果顯示,當代本港學童身高較以往有明顯的長期增長趨勢,其中2020年18歲青少年的身高中位數較1993年高出約兩厘米。(楊柏賢攝)

【明報專訊】沿用30多年、用作評估和監察兒童及青少年生長趨勢的「生長圖表」將更新,7月起陸續於母嬰健康院等場所採用。衛生署聯同中大和港大研究發現當代兒童和青少年身高較以往有明顯長期增長趨勢,2020年本港18歲青少年身高中位數較1993年的高約兩厘米。團隊制訂新生長圖表,同時更改超重和肥胖評估方法和定義,全面改用不少國家已採用的體重指數(BMI)作指標,有學者稱新方法準確度更高,助家長準確評估子女是否肥胖或超重,以助減肥或預防變胖。

新圖表7月起母嬰院等採用

「香港生長研究」由衛生署、中大兒科學系和港大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進行,其中在醫院、母嬰健康院等收集約2.1萬嬰幼兒至青少年生長數據,發現當代本港兒童及青少年身高較以往有明顯增長趨勢。

對比新舊圖表數據,兒童和青少年身高和體重皆升。以18歲青少年為例,身高中位數約有兩厘米增長,男孩由1993年170.9厘米增至2020年172.5厘米,女孩由158.2厘米增至160.2厘米。

被問為何有上升趨勢,中大醫學院兒科學系臨牀專業顧問倪以信說是因飲食營養、生活方式及社會因素等導致,世界各地有類似狀况。衛生署家庭及學生健康處社會醫學顧問醫生鍾偉雄說現階段無深入探究增長原因,仍需研究,但引述有研究指社會變化、生活習慣改變令身高體重有變化。

本港現採用的「香港1993」生長圖表於1993年編制,鍾偉雄稱該生長圖表未必適用於當代兒童和青少年生長監察和評估,故需制定新生長圖表。團隊制定並建議採用「香港2020」生長圖表,涵蓋體重、身高、體重指數及頭圍。

全面改用BMI及更新重胖定義

據舊生長圖表,凡18歲以下,55至175厘米高男性及55至165厘米高女性,以體重是否超過「身高別體重」中位數120%判斷是否超重,超過上述高度者用BMI評估(見表);新圖表則全面改用BMI評估並更新超重和肥胖定義,以大於5歲至18歲者為例,BMI在相同性別及年齡群組的第91至98百分位數之間即屬超重。

鍾偉雄稱按新標準計算可減少正常體重卻被劃為超重的情况。新圖表保留採用1993年體重指數數據,避免將肥胖情况正常化。

港大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臨牀教授葉柏強稱,以BMI評估兒童和青少年肥胖和超重比舊方法準確度高很多,有助家長準確了解子女是否肥胖超重,助子女減肥和預防變胖,包括多做運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