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 Icon

 /  ENG

單元18 , 單元19 , 單元27 , 主題1:「一國兩制」下的香港 , 主題2:改革開放以來的國家

陳智思:內企聚焦東南亞發展 港新機遇 倡建當地人脈 以金融會計等專業為內企增值

25-03-2024

香港怎麼辦系列:專訪陳智思

睇片:訪問精華

本身讀藝術的陳智思,家族中不少成員亦酷愛藝術,掛在公司辦公室的毛澤東巨型瓷畫(左方)就是其胞兄的藏品。(李紹昌攝)

【明報專訊】特區政府近期積極開拓東南亞和中東巿場,出身泰國著名華僑家族的「公職王」陳智思表示,近年中國與東盟國家經貿關係密切,內地國企及民企積極到東南亞發展,成為新趨勢,亦為香港帶來新機遇,可以為這些企業提供金融專業等增值服務。他認為香港人要「急起直追」,加深認識東南亞巿場,建立人脈;近年不同地區都在吸納東亞南資金,香港需在財富管理上「升級」,營造一個合乎新世代需要的生態圈,政府亦要主動出擊加強與東盟國家關係,增加競爭力。

明報記者 林藹純 李浮南

身兼多項公職的香港泰國商會主席陳智思,出身創立泰國著名盤谷銀行的陳氏家族,在泰國政商界擁有深厚人脈關係,亦熟悉東南亞巿場。 對於港府近年積極開拓東南亞巿場,他笑言「我20年前已提出這建議」。陳說,香港與東南亞關係密切,當地不少華僑在香港有業務,令兩地有先天聯繫;惟另一方面,過去數十年由於內地經濟急速發展,香港商界注意力集中在內地及歐美巿場,忽視東南亞,對東南亞商機及巿場了解不多。

「港角色得一個:幫國家增值」

陳智思指出,近年國家與東盟簽署貿易協定,經貿關係愈趨密切;加上中美關係惡劣,內地無論國企和民企,為了規避風險,紛到東南亞投資,「成為新趨勢」。陳認為香港要了解自己在當中的角色,「香港的角色永遠得一個,就係點樣幫國家增值……我哋國家同東盟國家的貿易,增長非常迅速,不少內地國企及民企都透過香港這個平台進軍東南亞」。

他說,國家與東盟經貿變得緊密,香港企業尤其是專業服務亦開始關注東南亞巿場,「如果你最大客戶都到那裏投資,你不能不去」,香港可以為這些企業提供包括金融、會計、保險等專業服務,「為他們增值」。

與星洲各具優勢 港人後知後覺

陳指出,新加坡作為香港競爭對手,在發展東南亞巿場方面有優勢,「新加坡本身是東盟一分子,有地理優勢,過去一段時間更發展成為東盟的金融中心」。不過他認為,要爭取成為內地企業進軍東南亞的服務提供者,香港仍具優勢,「涉及國家發展方面,新加坡就是追也追不到上我們」,惟他直言不少港人「後知後覺」,對東南亞巿場認識不深,「不少香港人對東南亞的印象,就是旅遊、外傭,不了解那裏的商機」。他認為港人要急起直追,政府亦要加強與東南亞的關係,了解當地巿場,建立人脈,「這些地區好多都靠關係,佢熟唔熟你、對你有冇信心……最起碼要令到當地商界記得你」。

他又稱,內地和東南亞都是急速發展的中產巿場,香港鄰近的大灣區具有數千萬人口的龐大中產巿場,對東南亞商界亦是吸引力。他以泰國零售品牌Big C為例,最近在香港擴充營業,就是特首李家超去年訪問泰國後的成果。

除了貿易及專業服務,港府亦希望吸引東南亞資金來港投資,包括設立家族辦公室。陳智思直言東南亞企業家族一向有「擺錢喺香港度」分散風險,「香港一向都是資金自由進出,對他們有一定吸引力」。

吸資競爭烈 新世代非只重利

不過他指出,最近不同地區都在吸引資金進入,包括提供各種稅務優惠,香港要提升對東南亞資金的吸引力,需提升服務水平,在財富管理方面建立新的生態系統,「現在的家族企業會考慮,我擺錢在這裏,有沒有額外的稅務優惠?……你能唔能夠令人覺得來這裏開辦公室,有好多優惠,不止是稅務優惠,而且是知識上的優惠,更重要是投資機會」。他說,年輕一代企業家更可能不止考慮賺錢,會考慮對社會的影響,「他們會考慮,有什麼對社會有益,例如ESG(永續投資)或者是藝術……今天我們不是再單純說是管錢的問題,你要提升那個級數,成為一個生態圈,才能聚到這班人」。陳又認為政府要更主動,不能像以往那樣覺得香港有一個好的法治系統,資金自由進出就夠,「我們不是純粹做好個場,人家就會來」。

中美緊張添顧慮 「靠時間消除」

近年香港的國際形象受打擊,影響國際投資者的信心,陳智思則認為東南亞對香港並無信心問題,惟中美關係緊張,不免令企業家族多一層顧慮,擔心香港受美國制裁,出現風險。他稱這可能性不高,「如果美國咁做,對佢自己都好傷」,但都難以說完全無風險,對此「只能夠讓時間消除顧慮」。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 9181 4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