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登入
單元13 , 單元18 , 單元27 , 主題1:「一國兩制」下的香港 , 主題2:改革開放以來的國家 , 主題3:互聯相依的當代世界
【明報專訊】特首李家超昨日公布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稱面對外圍環境挑戰及其他經濟體激烈競爭,本港要發展新經濟增長點;並提出多項刺激經濟措施,包括短期的樓市和股市「減辣」、引入人才及投資移民,長遠強化本港「八大中心」定位,及以北部都會區及創科為發展新引擎等。政府消息人士稱施政報告的訂立方針是「產業導向」,改變以往政府角色,各部門也要在政策中推動。「產業」在報告中出現35次,涉及創科、文化創意、醫藥研發、中醫藥等新興策略產業發展。
有學者舉例強化八大中心屬「做大個餅」,料即使未必全部取勝,只要有一半「跑出」,長遠對經濟仍有裨益。
有經濟學者則認為,措施並非能即時見效,但不排除仍能營造投資氛圍。
李家超:長遠落實本港「八大中心」定位
學者:一半跑出仍有益
李家超發表「拼經濟謀發展 惠民生添幸福」為題《2023年施政報告》,提到先進經濟體為應對高通脹而持續加息,削弱環球經濟增長,令本港整體貨物出口、投資及資產市場表現受負面影響。翻查統計處8月數據,本港整體出口按年減3.7%,進口按年跌0.3%,兩者分別連跌16及14個月;樓價亦較2021年高位跌16%。施政報告推出鼓勵生育(見另稿)、搶人才及企業措施,亦要落實八大中心定位及走產業化路線,推動新興策略產業。
涵創科中醫藥等 43億注資文創業
以創科為例,會推100億元「新型工業加速計劃」,以輔助科研項目生產發展。至於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政府會向「電影發展基金」和「創意智優計劃」注資43億元,今年亦會公布《文藝創意產業發展藍圖》。
李家超稱政府會發掘新增長點,走產業化路線。而「產業」二字在施政報告出現35次,較去年多8次;「產業導向」是現屆政府施政報告首度出現,共6次。政府消息人士說,政府評估目前經濟狀况,認同在地緣政治、外部經濟環境惡劣下,總體有大挑戰,但亦有獨特優勢,包括亞洲仍是世界經濟增長引擎,內地經濟增長高於世界水平,本港作為聯通世界城巿,有大灣區和八大中心優勢。
施政報告提出要落實十四五規劃下「八大中心」定位,即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國際貿易中心、國際金融中心、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國際航空樞紐,以及亞太區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浸會大學會計、經濟及金融學系副教授麥萃才認為,施政報告經濟措施較分散和複雜,對推動經濟成效言之尚早。他舉例股票印花稅僅下調,但買內地A股成本仍比本港H股便宜;加上交易費增減並非主要考量,主要是本地股市「無得賺」令外界不投資。不過,他稱本港面對俄烏戰爭及以巴衝突等影響,加息亦只能逆來順受,惟不等同政府要「照單全收」,料政府部分措施屬紓緩性質,亦不排除減印花稅能增加市場需求。麥指政府趁仍有財政儲備,從「望天打卦」改為主動出擊,作整體市場規劃,猶如「政府出豉油、企業出雞」,相信長遠對經濟仍有裨益。
李兆波:未做好定位 未着墨重吸撤資企業
中大商學院亞太工商研究所名譽教研學人李兆波認為,「做比不做好」,反映政府着緊經濟發展;惟他認為政府未有做好定位,措施側重東盟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未有着墨於重新吸引撤資的歐美企業,尤其優質企業,令人質疑本港是否放棄傳統市場;而投資在新興市場回報需時長。他指「產業導向」涉多個部門,政府要理順分工,否則在昔日各自為政下,在吸引人才及外企將大打折扣。
明報記者
(2023年施政報告)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 9181 4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