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登入
主題2:改革開放以來的國家
【明報專訊】國家文物局昨(19日)召開記者會通報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最新考古成果,包括南海1500米深海底的兩艘明代沉船,一號沉船滿載外銷的陶瓷器,二號沉船裝載從海外輸入的烏木等原木材,提取出水瓷器、陶器、原木等共579件(套),是中國首次在同一海域發現出航和回航的古代商船。國家文物局強調,有關發現,實證了中國先民開發、利用、往來南海的歷史事實,也是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貿易往來與文化交流的重要見證。
去年10月,中國首次在約1500米深處海域發現兩處古代沉船遺址,位置在海南島與西沙群島之間的南海西北陸坡(見圖),並於今年5月20日啟動深海考古,通過海洋物理探測、載人潛水器水下調查以及三維影像和激光掃描記錄等,取得重要進展。
提取出水瓷器陶器原木等
人民網報道,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研究館員宋建忠昨在記者會介紹,一號沉船遺址位於海南三亞東南約150公里海域,所處水深約1438米,船體長約37米、寬約11米,上部結構不存。現場可見10個分艙,貨物堆積高達3米,數量超10萬件。目前已提取出水陶器、青花、青釉、青白釉、白釉、紅綠彩、琺華、單色釉、素三彩等器物543件(套)。
一號沉船年代大致為明正德年間(公元1506至1521年),船貨以景德鎮窯瓷器為主,推測是從福建或廣東出發,前往馬六甲等貿易中轉站的民間商船。
二號沉船所處水深約1527米,與一號船相距12海里,遺址長約21米、寬約8米,船體無存。主要發現大量排列整齊、碼放有序的原木堆積,目前已提取出水原木及瓷器、陶器、蠑螺殼、鹿角等遺物36件,沉船年代大致為明代弘治年間(公元1488至1505年),推測是從馬六甲等貿易中轉站,運載烏木等貨物,返航中國的民間商船。
兩處遺址保存相對完好,文物數量巨大,年代比較明確,宋建忠形容這是世界級重大考古發現,填補了中國古代南海離岸航行路線的缺環。對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研究,以及展現「一帶一路」文明交流互鑑等具有重要意義。
新華報業網此前報道,明初已制定海禁政策,直到隆慶才開放部分海禁。對於隆慶之前的弘治、正德年間出現海外貿易船隻,專家認為當時還有朝貢貿易體制的官方渠道,廣州一度獨攬全國對外貿易,而且東南沿海的走私活動也活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