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 Icon

 /  ENG

主題1:「一國兩制」下的香港 , 主題2:改革開放以來的國家 , 主題3:互聯相依的當代世界

未來科學大獎內地包攬 表揚訓練AI技術 促成ChatGPT AlphaGo

17-08-2023

創科局長孫東(中)致辭稱,很高興今屆頒獎典禮及大獎周首次移師香港舉行。旁為香港科學院院長盧煜明(左)及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任詠華(右)。(葉希雯攝)

【明報專訊】在2016年設立的「未來科學大獎」,表揚內地及港澳台具傑出科研成果的學者。今屆大獎周及頒獎禮將首次移師香港,在10月舉行,昨率先公布得獎名單,3個獎項得獎者均來自內地科研團隊,共8人獲獎。學者何愷明、孫劍、任少卿及張祥雨奪「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他們提出「深度殘差學習」技術,能訓練人工智能系統在學習更複雜概念及歸納更多數據時,避免網絡隨深度增加而退化,促成AlphaGo、ChatGPT等成果。

兩學者發現抗病小體獲生物獎

「未來科學大獎」發布會昨在北京和香港同步舉行,8名科學家獲獎(見表)。西湖大學植物免疫學講座教授柴繼傑及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周儉民,憑着發現植物中的「抗病小體」如何抵抗病蟲害,獲「生命科學獎」;物理學家趙忠賢及陳仙輝則憑高溫超導材料相關研究,獲「物質科學獎」。3個獎項單項獎金為100萬美元。

盧煜明指兩岸四地競爭烈

港一屆無獎「不代表什麼」

2021及2022年的「未來科學大獎」均有香港得獎者,包括港大數學系講座教授莫毅明及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而今年則沒有。「未來科學大獎周」程序委員會聯席主席、香港科學院院長盧煜明表示,「未來科學大獎」至今共舉辦過8屆,已有5名本港科學家得獎,單計獲獎人數可謂「超額完成」。他又稱,兩岸四地有許多出色的科學家、競爭激烈,僅一屆無港人獲獎不代表什麼。

創新科技及工業局長孫東昨致辭時表示,未來科學大獎被譽為「中國的諾貝爾獎」,10月大獎周期間,來自全球多個國家近百名科學家將聚首香港,助國際科研人才交流,加深國際社會對國家科學發展成就的認可,並提升香港在內的年輕一代對科學的認知和興趣。他又稱,近年香港創科成果獲國際高度肯定,本地科學家及項目均多個國際獎項,體現香港具備孕育優秀科學人才的土壤及紮實的創科實力;政府將加倍努力,推動香港發展成國際創新科技中心。

港首舉行大獎周 諾獎得主交流

「未來科學大獎周」系列活動包括頒獎典禮等,將在10月14至17日舉行。當中,科學峰會將在大獎周首兩天開鑼,目前已邀約諾貝爾化學獎獲獎者Gregory Winter、Michael Levitt等抵港,交流前沿科學議題;而港大隨後亦將主辦亞洲青年科學家基金項目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