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登入
主題3:互聯相依的當代世界
【明報專訊】隨全球愈益重視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及公司管治(ESG),本港很多企業均摸着石頭過河,尋求提升可持續發展的水平。財經事務及庫務局長許正宇接受本報訪問時說,港府旗下的數碼港和投資推廣署正合力製作「綠色金融科技地圖」,讓企業清楚了解本港有哪些機構可以協助他們。同時政府亦會研究讓代幣化綠債的投資者追蹤其投資促進了什麼減碳行動。他說:「我們有監管、市場和人才三部分,隨業務環境不斷變化,我們能有更多手段讓企業過渡。」
為促進社會更多討論ESG的發展,《明報》經濟版由今天起,每隔一個周二將刊登「ESG專題」。明報記者 黃志偉、高志堅
綠色金融科技(Green FinTech)涉及綠色科技與可持續金融,許正宇表示,其中涉及數個範疇:最直接是做投資分析如防範「漂綠」等;用科技手段幫助公司評估內部營運風險;簡化不同地方關於綠色的監管要求;以及在產品營銷方面協助公司達到綠色指標要求,這幾方面市場有很大潛力。因此,數碼港及投資推廣署合作,正製作「綠色金融科技地圖」,列出本港有哪些營運者提供相關服務,透過科技和數據助業界提升可持續發展水平,「公司日後想使用Green FinTech時,讓他們知道有什麼手段可使用。」許正宇補充,該地圖可為本港企業提供參考意見,數碼港及投資推廣署並會審查服務提供者是否可靠。
列出提供綠色金融科技機構
過往政府發行不同類型綠色債券,今年初首次發行8億元的代幣化綠債,買賣雙方之間在平台交換債券與現金代幣,許正宇指,代幣化加快交易流程,亦簡化相關持份者的關係,「交收日期以往可能要5日,現在只需1日;而且已有相關法例支持發行過程。」他續指,政府發行代幣化綠債後,下階段會研究如何讓投資者知道投入的資金在減碳的表現,「每年我們透過年度報告來公布綠債資金去向,但如果用科技手段,將發行綠債與減碳結果掛鈎,變相投資者知道實際影響。」政府過往發綠債大部分用於綠色建築(見圖),例如啟德的新稅務大樓,另一類是廢物回收和資源保護,如綠在區區回收、水務處水管維修系統等。
被問到代幣化會否延伸至其他金融投資產品,例如股票市場,許正宇認為現時有理論基礎向該方向發展,但前提是法律和技術上可行。他指出,全球代幣化以債券市場為主,例如歐洲,指債券有較好切入點,並風險可控。「任何經濟活動都有相對沒效率或不順暢地方,這是為什麼有那麼多中介服務,但科技作為手段是否能解決?我認為要隨市場日漸成熟,一起推動。」
Core Climate錄40萬噸碳信用交易
國際可持續發展準則理事會(ISSB)上月發布國際財務報告可持續披露準則,包括要求公司向投資者披露短期、中期和長期面臨的可持續相關風險和機遇,以及具體的氣候相關披露。許正宇表示,早前已要求上市公司於2025年之前,符合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小組(TCFD)的披露要求後,港交所今年4月出了諮詢文件,下一步會總結納入ISSB的最新準則。他續指,最新準則會有一段寬免期,「可能受影響時,企業第一年不用報告太多,這如何納入本地要求,我們要再看。」另外,2020年成立的綠色和可持續金融跨機構督導小組,將來亦會討論金管局、證監會及保監的持牌機構,即包括銀行、券商、基金公司及保險公司等,要否遵守ISSB最新公布的準則。
「監管只是一種工具,但要更大範圍推動綠色經濟發展,是如何推動市場。」他表示,去年10月港交所推出自願碳市場Core Climate,已完成40萬噸碳信用交易,當中交易對象圍繞亞洲地區,而下一步將擴大服務範圍,包括運用「一帶一路」資源、企業項目帶來的碳信用等,「好像股票市場,我們不只服務自己,還服務一個比我們經濟體大的市場,所以在亞洲層面當然希望多些人用。」另外,本年初《財政預算案》亦公布,政府會於2023/24年度再發行不少於150億元的綠色零售債券。去年政府發行了200億元零售綠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