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 Icon

 /  ENG

主題3:互聯相依的當代世界

大灣區GBA新聞:港企AI研發新藥快狠準 客戶認可 籌備B輪融資 研發中心擬東莞遷河套

13-06-2023

大灣生物自主研發的機械臂,配合AI選出目標細胞。(受訪者提供)

大灣生物董事長梁國龍5月中在澳門出席BEYOND科技創新博覽會。(林迎攝)

【明報專訊】人工智能(AI)是近期的熱門話題,不過除了「時興」的寫文畫圖聊天,還有懂得生物製藥的AI,可以在顯微鏡下一次過篩選幾十萬個細胞,或者快速分析如何構建細胞株、如何調配培養液,從而加快新藥研發速度和準確度,惠及人群。總部位於香港科學園的港企「大灣生物」,正是以AI輔助製藥工藝,令藥物開發周期縮短、產量提升,獲得海內外客戶及投資者認可,目前正在準備B輪融資,並有計劃將研發中心由東莞遷往河套的深圳園區。

明報記者 林迎

「以後AI會是底層技術,在系統中直接應用,就像一部iPhone,用戶不需要懂得技術原理,只要識操作就得。」大灣生物董事長梁國龍對本報說,公司一直致力於AI平台市場化和商業化,使醫藥研發更易操作。梁國龍近期為準備B輪融資馬不停蹄,他5月中赴澳門出席第三屆BEYOND國際科技創新博覽會,5月底又到新加坡見投資者。

梁國龍說,生物技術本身專業性強,「再加上採用AI的話就很少對手,尤其在公共領域開發這個範疇,大灣生物是全球第一個做這樣的嘗試」。他舉例,旗下「AlfaCell」智能化定點整合細胞株構建平台,用AI找到細胞中的高活躍區位點,將目標產品基因精準插入,「如果不用AI,只能隨機插入,有的細胞很好、有的很差,需要3個月才能完成篩選過程。但如果AI已經找到插入點,且有信心做到高質量、穩定,下游工作可以提前開始」。

篩選細胞半個月變10分鐘

另一款智能化精準挑選平台「Klon4.0」,AI透過數據庫「學習」細胞影像,懂得分辨優秀的高產量細胞,在顯微鏡下可一次過同時篩選幾十萬個細胞,10分鐘內即可定位目標細胞株,再用機械臂將其吸起。如果用人工篩選,要先將細胞稀釋、培養後再觀察,至少半個月才能完成,且目標細胞在稀釋過程中有一定機率會被丟棄,導致無功而返,但靠AI就可在前期「快準狠」完成任務。此外,細胞培養基有幾百種不同成分,傳統方法要做多輪實驗,但AI可推薦5到10款配方,再由人工驗證,成功率可達八成以上。

梁國龍表示,「AlfaCell」自2022年起商用僅1年多,已經有約20個客戶,90%為內地中小企,但亦有國外客戶正在試用,滿意度都很高。「競爭對手打價格戰,着重規模,有更多錢投資在建立大型培養皿,我們是注重技術。」梁國龍解釋,希望將融資所得投入在無形資產,從技術上與對手拉開距離,「我們可以與大廠合作,提供技術許可,他們按月或按年付費,在他們那裏生產,我們就不用自己建基地」。

投資者:有超越國際龍頭機會

戈壁創投(Gobi Partners)是大灣生物投資者之一,戈壁大灣區管理合伙人唐啟波對本報稱,大灣生物將人工智能用於製藥,「在全球也沒有幾個,美國一些公司也是看中這點和他們合作,而傳統藥廠可能沒有花很多時間或者精力去開發(人工智能)」。他說,這些新領域使一個本地創業者能達到國際水準,甚至有超越國際龍頭的機會,「大家本來在同一個起跑線,但如果你用上人工智能,客戶就會採用你的技術」。

指河套政策不錯 可吸人才投資

梁國龍曾就讀於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和牛津大學,取得生物化學碩士學位,之後加入投資銀行,2013年返港加入家族企業聯康生物科技集團(0690),2017年在清華大學讀EMBA,「當時就有講AI,但將其加入製藥工藝開發就沒人想過。我認為這可以解決行業痛點,剛好又找到合伙人可以一起做」。梁國龍同年獲委任為聯康生物科技董事會主席並成為大股東,經過多番重組,將聯康原有的研發機構獨立出來,2019年組建大灣生物。

大灣生物總部位於香港科學園,研發中心則在東莞。梁國龍說有意將研發中心遷往河套的深圳園區,「河套政策不錯,最大的原因是吸引到更多人才,相信深圳未來10年會有更多錢投入河套,也有機會吸引到更多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