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 Icon

 /  ENG

主題1:「一國兩制」下的香港

藝文界育才 霍啟剛提3點倡廣闊思考 籲政府拋開「老思維」 政策引「文化先行」概念

04-05-2023

《明報》上周五假香港演藝學院舉辦的論壇,吸引約200名市民及文藝界人士出席。(黃志東攝)

《明報》上周五(4月28日)舉辦「香港新坐標:構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之人才大策略」論壇,邀得中聯辦宣傳文體部副部長林枬(前排右五)及藝發局主席霍啟剛(前排左五)任主禮嘉賓,並與明報代表、講者和其他嘉賓合照。前排左起:香港海洋公園市務總監羅嘉麒、香港中華總商會常務會董兼文化委員會主席兼香港藝術中心監督團成員蔡關頴琴、香港浸會大學創意藝術學院創院院長潘明倫、世界華文媒體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張怡嘉、霍啟剛、林枬、明報總編輯陳錦強、香港演藝學院校長蔡敏志、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史立德、新世界發展企業傳訊總監溫師雁。後排左起:香港數碼娛樂協會主席彭子傑、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研究總監方舟、香港芭蕾舞團行政總監李易璇、爆炸戲棚創辦人陳恩碩、教育燃新主席黃英琦、香港藝術學院院長茹國烈(嘉賓主持)、mm2 Hong Kong監製文佩卿、INDEX GAME元宇宙遊戲工作室創辦人王碧琪、團結香港基金公共事務高級經理周瀚璋,以及大灣區香港中心傳訊總監廖靄儀。(賴俊傑攝)

【明報專訊】《明報》上周五舉辦「香港新坐標:構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之人才大策略」論壇,約200名政界及文化界人士齊聚香港演藝學院,就培育文化藝術人才應有思維、政策配套、推廣本地藝文教育等範疇分享真知灼見。本港近年面對人才荒,藝發局主席霍啟剛致辭時表示,藝文界亦面對同一問題,上至西九文化區、下至中小劇團均有人手流失。他認為,現時要急起直追、針對地培育及吸納人才,港府發展文化藝術時應拋開「老思維」,投放資源的同時要思考未來想達至的效果。

中央政府在「十四五」規劃中提到支持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霍啟剛就推動本港達此目標提出三大重點,包括(一)本地人才必須了解認同中華文化,並以新穎、國際認可的手法說好中國故事,並跟上中國的步伐,在法規、人才策劃等方面配合發展數字文化;(二)加快吸引世界頂尖人才、培育本地人才,以配合未來逐漸落成的博物館、文藝硬件,另要為年輕人搭建在文化界別發展的晉升階梯;以教育提升本地年輕人鑑賞、欣賞不同文化或藝術的能力;(三)透過資助計劃,讓從業員得到培訓或實習機會、與各地藝文組織合作,支持本地人士進修。

大中小劇團皆缺人 證沒規劃好人才庫

本身為立法會(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界)議員的霍啟剛稱,中小劇團、大劇團甚至西九管理局近年均面對人手流失,笑言「點解(人才)好似全部走晒,但唔知道去晒邊咁」。他認為情况正反映本港就建立文化人才庫一直沒做好規劃,認為現是時候「廣闊地」思考培育藝術行政、策展、藝術融資、文化修復等不同方面的人才。霍啟剛另透露,藝發局最近獲政府撥款約9771萬元,本年將推出「新苗發展資助計劃」及「全港藝術人才見習計劃」,以培育多元藝術人才。

文創產業藍圖今夏將公布

現屆政府強調「以結果為目標」,霍啟剛認為發展藝術文化時亦要思考同一問題,惟本港自回歸以來,文化政策只着眼公平分配政府資源、場地,對目標不太清晰。他形容,本港政策未能完全配合文化藝術發展,導致業內人士若想「做多啲,行多步」,會被不同掣肘「鎖住」,認為港府應拋開老舊思維,重新思考政府在推動交流中心方面的定位。另外,本屆政府成立「文化委員會」,負責制訂「文藝創意產業發展藍圖」,身兼成員的霍啟剛稱委員會已承諾今年夏天推出藍圖。

倡批地規定設演藝場地 可從稅策締共贏

霍啟剛舉例,韓國《文化產業振興基本法》列明發展同時需「文化先行」,如電影院要有指定時數播放本土電影、改造舊城要先考慮文化保育等。他補充,港府未必需利用立法手段,但亦是時候思考政策可如何配合達至目的,如發展局批地規定要有指定地方用作建設演藝場地,又認為未來企業不能只透過企業社會責任(CSR)參與文藝發展,建議港府從稅務等政策入手,令所有參與文化藝術的持份者均有收益,為社會、企業製造「共贏」局面,以釋放高效市場。

高靜芝:港可發展百老匯式藝術旅遊

香港演藝學院友誼社委員會聯席主席高靜芝在台下發言稱,有感香港文化人才鼎盛,奈何演出場地、機會不足兩大結構性問題影響行業發展,認為港府可為中小劇團建構平台推廣作品,讓潛在觀眾了解;另希望本港能發展如美國百老匯的藝術旅遊,盼政策可支持,否則「藝團如果只能依靠資助生存就是相當不健康」。

明報記者

(香港新坐標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