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 Icon

 /  ENG

主題3:互聯相依的當代世界

水塘間輸水隧道完工 調撥儲水減雨季滿溢 連接下城門九龍副水塘助防洪

06-01-2023

連接九龍副水塘(圖)及下城門水塘的水塘間轉運隧道工程已完工,九龍副水塘儲水會經進水口的水閘沿輸水隧道調撥至下城門水塘,避免大雨滿瀉。(鍾林枝攝)

渠務署高級工程師溫南豐(圖)表示,連接九龍副水塘與下城門水塘的輸水隧道全長2.8公里,直徑約3米,預計每年可額外收集約340萬立方米的食水,達至防洪和惜水的雙重目的。(鍾林枝攝)

【明報專訊】每年雨季連場大雨,部分水塘滿溢排走食水,浪費之餘亦會增加下游水浸風險。耗資12.22億元的水塘間轉運隧道主體工程去年10月完成,今年雨季啟用。全長約2.8公里、直徑約3米的輸水隧道,由九龍副水塘貫通至下城門水塘,將「上游」水塘的食水調撥下城門水塘,估計每年額外收集約340萬立方米食水,相當於1360個標準泳池容量。項目亦可達到蓄洪目的,進一步提升深水埗、長沙灣及荔枝角一帶的防洪能力。

今年雨季啟用 額外收集340萬立方米食水

資料顯示,2021年全港水塘溢流量為2070萬立方米。渠務署高級工程師溫南豐表示,地勢較低的下城門水塘自2007年後從未滿瀉,有足夠容量(總容量430萬立方米)接收另外4個容量較小並互相貫通的水塘排水量。溫南豐稱,雨水隧道啟用初期,當下城門水塘的存水量少於三成,而「上游」的九龍副水塘又有足夠水量,就會將食水調撥到下城門水塘,以騰出約35萬立方米的蓄洪空間,確保在大雨時有足夠空間接收集水區的地面逕流,減少水塘群溢流進入下游市區的雨水排放系統。

3小時內騰出35萬立方米蓄洪空間

水務署網頁顯示,截至今年1月1日,下城門水塘存水量為15.52%(約66.7萬立方米),是所有水塘之中最低。位於「上游」的4個水塘容量分別為九龍水塘(157.8萬立方米)、九龍副水塘(80萬立方米)、九龍接收水塘(12.1萬立方米),以及石梨貝水塘(37.4萬立方米),均為本港早年興建的水塘。當中九龍副水塘地勢為4個水塘之中最低,故將輸水隧道入口設於九龍副水塘西南角,每秒流量達34立方米,不到3小時就可以輸送35萬立方米食水到下城門水塘。

設智能水閘 控制輸水流量

渠務署稱,九龍副水塘進水口的智能水閘會實時監測下城門水塘水位,控制輸水隧道的流量,務求在大雨期間接收更多由集水區流入的雨水,減少九龍副水塘的溢流。

溫南豐又稱,工程2019年開展,主體工程去年10月完工,鑽挖隧道時遇到挑戰。他說,大部分隧道鑽挖工程是由隧道一端入,另一端出,但九龍副水塘沒有足夠空間容許大型工程車輛出入,故施工起點定於下城門水塘,向九龍副水塘推進,直至最接近終點位置時便停止前進,並沿路後退至施工起點,做法較為罕有。至於終點位置則使用小型機械完成最後的挖掘工作,以貫通整條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