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登入
主題3:互聯相依的當代世界
【明報專訊】政府預計明年下半年實施垃圾徵費,為促進回收,政府計劃立法在2024年或之前,規定1000戶或上的屋邨和屋苑及100戶或以上的單幢住宅樓宇,須設有分類回收設施,收集回收物料須妥善處理。該措施涵蓋全港約600個大型屋苑和屋邨及1000幢單幢住宅樓宇約550萬個住戶,佔全港人口約75%。「綠惜地球」表示,立法雖促進回收,但忽略中小型屋苑和100戶以下單幢樓住戶,加上環保署今年內逐步撤走市區三色回收桶,對市民回收造成不便。
綠惜地球向兩名分別居於旺角及灣仔單幢樓市民了解,發現由住所步行至最近的「綠在區區」,分別需16及22分鐘,認為打擊回收意欲,令「綠在區區」變「綠在崎嶇」,促政府加強社區回收配套,到將來推行垃圾徵費時減輕市民經濟負擔。
旺角流動站每周開3小時
錯過需往大角嘴
周先生一家五口於旺角黑布街單幢樓居住,由於周母依靠社福機構送飯,平日產生大量發泡膠盒及塑膠盒;而周所住大廈有一間運動中心,每周產生逾百個膠樽,他會撿起部分被丟到後樓梯垃圾桶的潔淨膠樽一併回收,並送到約1公里外的「綠在大角嘴」。
綠惜地球職員上月陪同周先生拿着儲存了一星期的3袋膠樽及玻璃樽,步行到綠在大角嘴,需時約16分鐘,沿途經過11個垃圾桶,最後要越過亞皆老街與塘尾道交界的行人天橋才抵達;至於該3袋回收物重4.6公斤,兌換了155積分,可換取一包450克的幼鹽。當日陪同周先生的綠惜地球高級項目主任張雅婷曾向他了解,即使路途遙遠亦堅持回收塑膠,可避免膠樽冲到大海變成微塑膠、污染海洋,但他認為社區回收網絡不足,旺角居民要步行至大角嘴回收;又指麥花臣球場雖有流動回收點,但每星期只在一天下午運作約3小時,營運時間太短,故他仍會將回收物料運到綠在大角嘴。
至於居於灣仔軒尼詩道單幢樓的陳霆軒,本身亦是綠惜地球研究員,每周會將回收物料運往區內的「綠在灣仔」,但來回逾40分鐘,即前往回收站需時22分鐘,故陳霆軒寧願趁每周末與住在紅磡的媽媽用膳,順便帶同4至5袋合共逾6公斤的回收物料,乘搭巴士過海到紅磡的綠在區區,全程約20分鐘,下車只需步行約5分鐘就到回收站。
三色桶陸續移除 環團稱不便
綠惜地球高級項目主任張雅婷說,市民將回收物料運到回收站,面對路途遙遠情况只是冰山一角,加上環保署正陸續移除市區路邊的三色回收桶,回收支援更不足。她指各區雖增設不少流動回收站,但開放時間有限,部分只於下午運作,對上班一族造成不便,促政府增加流動回收站的開放時間,尤其晚上及假日;另環保署應主動了解市區單幢樓的分佈,以及與綠在區區的距離,與受影響住戶溝通,提供適切的回收配套及支援。
環保署:陸續增周末時段
環保署表示,為準備推行垃圾徵費,該署近年持續擴展及提升新一代社區回收網絡,當中「回收便利點」及「回收流動點」主要設在單幢樓宇及「三無大廈」林立的舊區,向鄰近居民提供社區回收支援,大部分居民只需步行5至10分鐘可抵達。
該署又稱,「回收環保站」及「回收便利點」除指定假期外全年開放,所有「回收便利點」亦設置夜間自助回收服務,而「回收流動點」已陸續加設周末運作時段。環保署會持續檢視各回收點的使用情况,調整回收點的位置、數量及運作時間,以提供更適切的社區回收服務,並應付預期垃圾收費實施後會增加的回收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