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登入
主題3:互聯相依的當代世界 , 單元1.1
【明報專訊】本報上月刊出「拆解詐騙園區」系列報道揭示詐騙園營運及行騙手法,本報掌握不少受騙事主個案,今日的報道整合了騙款流向。記者綜合其中4個案,4人均是非居於香港的內地人,與香港無關聯,但騙徒利用本港資金進出自由,引導事主將款項由外地或國內銀行,轉輾多次匯入本港銀行戶口,隨後款項被提取或匯走,至少6間本地銀行或被利用接收騙款,有部分個案騙徒藉香港「廉政公署」之名騙取「保釋金」,要求事主匯到本地銀行戶口。
留學英國的內地生黃小姐去年10月接到詐騙電話,指她涉及跨境洗黑錢罪行,要求她從英國匯款給香港「廉政公署」香港銀行帳戶作「保釋金」。黃小姐去年由英國萊斯銀行(Lloyds Bank)多次匯款到香港的銀行戶口,折合損失約60萬港元。她醒覺受騙後,向英國、內地及香港三地報警,並要求萊斯銀行撤回匯款,但阻截失敗(見另稿)。
扮官員稱涉洗錢 索款「取保候審」
另一個案,由內地移民澳洲的Lynn去年墮假冒官員騙局。騙徒初聲稱Lynn證件名下開設的銀行戶口涉嫌參與內地、香港和澳洲的大型跨境洗錢案,她要被引渡到內地「協助調查」,並提出「取保候審」方案代替引渡,稱只要將「保釋金」轉到香港「廉政公署」的銀行戶口,即可換取保釋毋須到內地受審,詐騙Lynn多筆電匯澳幣,折合約40萬港元。
事主:港至少6銀行被利用
內地人吳女士和陳女士則向本報表示,她們經騙徒的假連結,下載偽冒的「平安證券」、「東方財富」等應用程式「投資境外股票」,由騙徒偽冒的程式客服引導她們轉帳「入金」到香港的銀行戶口,二人均向香港警方報警。吳女士透露,其手機群組內還有20餘人被類似手法詐騙,涉款約400萬港元,涉及本港至少6間銀行被騙徒利用作收款。
翻查資料發現,在美國、加州的台灣留學生亦曾遭遇相似騙局,據駐加拿大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的《海外詐騙防範宣導簡報》,有騙徒訛稱是「中國公安部」,欺騙台生稱其涉重大罪行,要匯款到「香港戶口」作「保釋金」,否則會被引渡到中國內地受審。
廉政公署回覆表示,就涉及冒充廉署的電話騙案與警方保持聯絡,會按既定程序及機制即時將相關詐騙個案轉介警方。廉署重申絕不會要求公眾匯款、轉帳到任何戶口作保證金、資金清查、審查或調查。
反詐聯盟:不能因而限資金流通
被問為何上述騙款均流向本港,民間反詐騙大聯盟發起人、立法會議員吳傑莊指出,受害人均是華人,而騙徒又假借內地執法部門騙「保釋金」,匯款到港不為奇,認為騙徒部署精密,用司法管轄區不同、各區的信息差行騙。吳說他也曾處理不少港人被騙錢到境外銀行戶口的個案,強調不能因此認為所有騙款都流往香港。被問騙徒是否看中本港資金進出自由特點,將本港銀行用作騙款中轉,吳傑莊稱流通性是金融中心的優勢,強調不能因而限制資金流通,舉例目前反洗錢條例下,存10萬現金都會被銀行詢問,已犧牲部分便利,認為未來要兼顧安全與便利的平衡。
金管局警方:無相關個案數字
金管局回覆表示,當局並未備存涉及海外人士被詐騙後轉帳至本地銀行的分項投訴數字。該局表示,涉及詐騙的銀行投訴數字在2023年達最高峰,有1201宗,2024年已下降31%至828宗;強調涉及詐騙的投訴仍偏高,會繼續打擊。
警務處回覆本報稱,未備存涉及非港人騙案報案數字,而針對跨境詐騙集團利用傀儡戶口收騙款及洗黑錢,警方與內地及海外執法機構於去年採聯合行動,共拘捕317人。另外,去年警方拘捕約7700個傀儡戶口持有人,涉及至少4700宗案件逾91.6億元得益。
明報記者 方寧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 9181 4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