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登入
單元9 , 單元1.2 , 單元1.4
【明報專訊】罕見病患者從小面對不少挑戰,依靠家長、醫護等團隊照料。患先天脊髓肌肉萎縮症的賴君怡,小時候被醫生判斷壽命只有18歲,她仍記得當時深受打擊,克服病痛後,今年在中學文憑試考獲佳績,準備升讀中文大學。她昨日分享經歷提到,紓緩治療團隊的支援,有助罕見病兒童撐過難關。
理大研究:罕見病童紓緩治療
家長護士角色重要
君怡早幾年曾感染新冠,母親擔心會致命,幸獲兒童紓緩治療服務的醫護提供隔離建議及防疫資訊等,很快便康復。醫護團隊亦為君怡的大學生活鋪路,當中香港兒童紓緩學會會員任惠蓮經專科護士,為君怡安排職業治療師,又在開學前到中大實地考察,了解課室及宿舍門口闊度是否足夠輪椅通過、廁所位置、斜路能否讓電動輪椅上落等,同時與中大特殊教育需要相關部門保持聯絡。
理工大學護理學院團隊於2019至2021年間,在醫管局轄下6個兒科部門訪問25組受訪者,每組包括一名8至19歲罕見病兒童或青少年、其家長和醫療服務提供者,並做了65次訪談。
研究發現應及早向病人提供兒童紓緩治療服務,當中家長及專科兒科護士扮演重要角色,前者需就患者治療方案決策,後者可協調家屬、跨專科醫療團隊、社區,以及學校等持份者溝通,全方位照顧病人。
香港兒童紓緩學會主席陳昌煒昨說,有病人家屬誤以為兒童紓緩治療服務是善終服務,強調他們盼解決罕見病患者身心等需要,盼發展成專科,獲社會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