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 Icon

 /  ENG

單元27 , 主題1:「一國兩制」下的香港 , 主題3:互聯相依的當代世界 , 單元2.4

新工業聯盟冀助內企出海 設新科技生產線 「香港製造」招徠

24-03-2025

「香港新型工業發展聯盟」由工總與7間創會機構組成,創科局長孫東(右五)、律政司長林定國(右六)、立法會主席梁君彥(左五)等上周二(18日)出席成立典禮。聯盟旨在促進多個範疇協作,包括產業、學界、研究、投資等,推動新型工業發展。(李紹昌攝)

合興食油集團營運總裁梁子琦(左)及匯聚科技有限公司行政總裁兼執行董事柯天然(右)接受本報訪問,梁表示難聘合適人才管理新設的智能生產線,冀與院校有更多資訊交流;柯認為香港有條件發展醫療工程產業。(鄭律銘攝)

多家內地創科企業,包括蘇州嘉諾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袁靖(左起)、深圳地上鐵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張海瑩、深圳市科達利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勵建立、深圳市磅旗科技智能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小倩,上周出席「香港新型工業發展聯盟」成立儀式。其中,袁靖冀藉在港建立業務助拓海外市場,張海瑩則冀與香港院校合作加強AI應用。(鄭律銘攝)

「香港新型工業發展聯盟」主席兼工總主席莊子雄(中)與部分創會成員,包括生產力局首席數碼總監黎少斌(左)及香港新型工業化聯盟聯席主席唐征宇(右)見傳媒。(李紹昌攝)

【明報專訊】政府去年《施報報告》倡設的「香港新型工業發展聯盟」上周正式成立,聯盟首任主席兼工總主席莊子雄接受本報訪問,透露除了本港企業,亦希望推動內地中小企以至上市公司,應用新科技在港設立生產線,再將產品「出海」。生產力局首席數碼總監黎少斌以食品製造業為例,指香港製造能為消費者帶來信心,香港可利用優勢,作為內地企業的國際業務總部,將有助引入更多與製造業相關業務來港。

明報記者 鄭律銘

香港新工業發展聯盟有8個創會成員,包括工總、廠商會、生產力局、科技園公司、中銀集團投資有限公司等,來自產業、學界、研究及投資等各領域。聯盟上周二(18日)舉行成立典禮,有約500名業界代表出席,部分企業來自內地,包括自深圳、蘇州等,業務涵蓋鋰電池生產、無人工廠技術、綠色科技等。

「他們(內地代表)認為他們的食品要打出海外市場,通過香港是唯一途徑。」黎少斌透露,早前曾與內地地方政府及行業協會交流,對方形容內地食品若要衝出海外,必須透過香港;黎以食品製造、生命健康等行業為例,指消費者對於香港生產有信心,反映香港工業仍有價值。

內企冀港作範例 再闖國際

另一方面,黎少斌指香港的應用場景亦較受國際認可,舉例內地企業的無人駕駛技術在香港國際機場應用後,新加坡、卡塔爾等地機場都因此有興趣考慮引入,香港可以利用優勢,成為內地企業的國際業務總部,將有助引進更多與製造業相關的職能來港。黎形容,「不少內地公司都希望來到香港做一個案例」,以促成其國際業務。

蘇州嘉諾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業務涵固體廢物處理及回收利用,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袁靖受訪表示,香港在政治、文化屬中西結合,包括預料香港未來會實行塑膠飲料容器生產者責任制,惟內地仍未有相關安排,他期望日後可透過在港參與投標部署退瓶機,在設備加入防欺詐技術等,以香港作示範點,再助其產品銷往歐美國家。

有內地企業冀與香港院校合作。深圳地上鐵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張海瑩表示,其主要業務是營運新能源物流車,目前已在全國200多個城市、1700多個網點提供服務,涉及逾10萬輛車,未來3年會在香港投放約2000輛物流車。她說,公司累積了大量場景數據,而香港雲集人工智能(AI)人才,期望未來可與香港院校合作以AI分析及運用數據,提升營運效率。

工總:盼研發生產融資合作

莊子雄做了工廠30多年,形容以往各範疇可能是「你有做你的、我有做我的」,但過程其實需更多協作,例如有融資需要,而需認識銀行或投資者;而創科過程最上游需由大學及研發機構提供最新技術,作為業界則將最新科技「產業化」,期望聯盟可促進彼此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