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登入
單元12 , 單元13 , 單元22 , 單元2.3
【明報專訊】政府預計未來3年繼續面對財赤,財政司長陳茂波昨日發表新一份2025/26年度《財政預算案》,計入債券收支,2024/25年度綜合赤字872億元,預計2028/29年度才回復收支平衡,意味今屆政府任內仍面對財赤。對於是否將財政負擔交予下屆政府,陳茂波解釋赤字源於加快北都等基建投資,「加速推動發展才是最負責任做法」。預算案策略為「節流為主、開源為輔」,提出四大財政手段管理公共財政,包括回撥政府基金結餘及增加發債規模(見表)。
儲備剩8個月 回歸後最低
公共財政「滅赤」預計時間一再延遲。錄得財赤的2022/23年度預算案預計翌年回復收支平衡,其後兩度延後,最新預計2028/29年度才恢復平衡。倘撇除發債款項,按中期預測,赤字最少維持至2029/30年度。財政儲備持續下跌,2025/26年度儲備將降至5803億,相當於8個月政府開支,及後4個年度水平相若,是回歸以來最低。
2024/25年度政府收入及支出的修訂預算分別為5596億及7548億。不計發債所得約1000億收入及回撥防疫抗疫基金150億元,赤字高達逾2100億;2025/26年度赤字進一步擴大,不計發債及6個基金回撥,高達2249億。陳茂波稱收入較原預算低11.6%,因資產市場受壓,地價及印花稅收入分別較預算少,錄得135億及580億。
撇發債回撥赤字2000億 不徵新稅
按最新預測,現屆政府2027年任滿仍面對財赤。陳茂波2017年上任財政司長時財政儲備逾萬億,任期完結將剩一半。他昨在記者會被問會否問責時沒回應,出席電視論壇時被問是否將財政負擔交予下屆政府,他稱綜合赤字源於加快北都等基建投資,拖延發展並不合適。
對於回復收支平衡時間較去年預測延後,陳茂波解釋,未來幾年基建工程開支每年約1200億,水平較高,惟地價收入恢復較慢,致非經營帳目維持赤字。
面對財赤,陳茂波強調需顧及吸引企業、投資和人才的競爭力,盡量減少影響市民,暫沒計劃開徵銷售稅等新稅種。他說,薪俸稅及利得稅收入平穩,反映本港經濟韌性強,配合削減開支措施,料經營帳目較快恢復盈餘,非經營帳目則依靠賣地收入及發債支持,「向着正確方向達致收支平衡」。
學者:儲備足應付突發事
浸大會計、經濟及金融學系副教授麥萃才認為,2028/29年度北都發展尚未收回收益,屆時可能維持綜合赤字,但應付政府運作的經營帳目將有盈餘。他說,相當於6個月開支的財政儲備足以應付突發事件,目前儲備水平安全,「應該夠捱一段長時間」。
陳振英料措施將見效 毋須悲觀
政府增加發債規模並動用基金結餘,金融界議員陳振英認同做法,料各項經濟措施將見效,毋須過於悲觀憂慮下屆政府沒招數。他說陳茂波面對新冠疫情和經濟不景,「(財赤)未必一定是個人責任,只能夠說可能運氣不好」。民建聯議員陳仲尼認為,回撥基金結餘是無可厚非,惟不應長期依賴,此舉與發債同為爭取時間,復蘇傳統產業及讓創科中心發展成熟。
劉兆佳:應避拖至下屆
全國港澳研究會顧問劉兆佳認為應避免將財赤問題拖延至下屆政府,處理財赤是全政府的責任,中央着眼特區政府有否在能力範圍內做到最好及過程保持社會穩定。
明報記者
(2025/26預算案)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 9181 4676